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的分类总结
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从明朝开始就与泰国的阿优塔雅王国来往密切。据明史记载,有明一代阿优塔雅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随后的曼谷王朝十分重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重视翻译中国的古典小说。自曼谷王朝初期译介《三国》和《西汉》起,在这两百三十多年间,中国文学泰译本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丝毫不亚于这两部作品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的传播和影响。
如上所述,作为“媒介”的海外华人,是中国文学在泰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同时还有接受国泰国的社会政治层面在不同时期的持续支持。此外,娱乐媒体这一新兴“社会推手”,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进程。在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传播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娱乐文化潮流的繁荣兴盛,现代科技娱乐产品的快速生产,扩大了文学受众和文学欣赏渠道,尤其是现代科技既富挑战又引人瞩目的属性,让文学更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
在泰中国文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6个时期。
(一)王室支持推动下的中国文学译介时期(约1782~1910,《西汉》和《三国》作为译介的开山之作,对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的译介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阿优塔雅时期起,中国文学就开始影响泰国社会。据推测,中国文学最初是以娱乐通俗的方式,经由中国商人赴泰贸易传播至泰国。不论是讲述当时风行中国的故事,还是其他文艺戏剧,这类通俗消遣的文艺形式在中泰人民之间均形成了文化沟通的纽带。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民俗故事,吸引了泰国各阶层民众。因此,中国文学能够丰富古代泰国人民的娱乐生活就不足为奇,也并非难事。《西汉》[2]、《三国》
[3]、《列国》
[4]、《封神》
[5]等小说从曼谷王朝时期开始被译介到泰国,可能也是依据当时泰国对中国文学的喜好程度而开展翻译的,这些译作在后续历史时期,对泰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约一百年前,公帕亚(郡王之意)丹隆拉查奴帕在其书《三国史话》里,收集整理了泰国曼谷王朝从拉玛一世至拉玛六世期间的古典文学作品,时间跨度为1809~1925年。经统计最少有34部中国文学译作,各阶段的译介情况分别如下。
(1)《三国》(1805/1865)、《西汉》(1806/1874)于拉玛一世时期译成。《三国》大约在1805年前翻译完成,据说是由宫廷财政大臣昭帕亚帕康(弘)组织翻译。《西汉》大约在1806年前翻译完毕,由亲王帕拉差王朗组织翻译。两本译著最初被刻录在“叶书百兰”[6]上。《三国》全部译文共计95册,而《西汉》共计37册。这两部书第一次以纸质出版物形式发行是在拉玛五世时期:《三国》在1865年出版,《西汉》则大约出版于1874年。
(2)《列国》(1819/1870)、《封神》(不明确/1871)、《东汉》[7](不明确/1876)。有证据表明,《列国》是在拉玛二世时期翻译成泰语的。《列国》译介成泰语后,被制作成“叶书百兰”共计153册,比其他译为泰语的中国小说都要长,《封神》共计43册,《东汉》共计30册。《封神》和《东汉》没有确切的翻译时间,据公帕亚丹隆拉查奴帕推测,这两部作品的翻译应该与《列国》翻译时间同期。这三部书分别于1870年、1871年和1876年出版。
(3)拉玛三世时期,主要侧重从各类寺庙建筑中传承沿袭中华文化,几乎没有出现以翻译中国文学作为传播文化的形式,故而在拉玛三世时期,没有出现由泰国王室主持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但是,自拉玛四世时期起,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重新兴盛起来,拉玛四世至六世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泰语译本,汇总翻译和出版时间见下。
(4)拉玛四世时期(1851~1868)的中国历史及文学作品泰语译本计有《西晋》、《东晋》
、《南宋》
、《隋唐》
、[8]《南北宋》
、[9]《五代》
、《万花楼》
、《五虎平西》
、《五虎平南》
、《说岳》
、[10]《宋江》
、[11]《明朝》
等12种,这些译本至今仍然在泰国流传。
(5)拉玛五世时期(1868~1910)的译作计有《开辟》、《说唐》
、《扫北》
、《薛仁贵征东》
、《薛丁山征西》
、《英烈传》
、《游江南》
、《大红袍》
、《小红袍》
、《岭南逸史》
、《明末清初》
、《西游》
、[12]《包龙图公案》
等13种。
(6)拉玛六世时期(1910~1925)的译作计有《清初》、《武则天》
、《元朝》
、《五虎平北》
等4种。
从拉玛四世时期开始,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第一,虽然大部分作品是以泰国王室名义发布的,但是已经不像拉玛一世和拉玛二世那样由国王亲自主持翻译工作。由于昭帕亚帕康(弘)组织翻译的《三国》,或“弘版《三国》”泰译本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泰国的翻译进程,王室翻译项目的开展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翻译文学的范围也更广阔了。由于国王处理国家事务繁忙,翻译工作也逐渐交由王公大臣或高级贵族进行组织,加上印刷行业在泰国的繁荣发展,王室也设有印刷厂,由王室印刷厂出版的译作有《南宋》、《说岳》及《明朝》。
第二,从拉玛四世开始,由另一位大臣——帕亚博隆实束立亚翁(本名创布纳)负责主持大部分翻译工作。当时的许多中国文学译作除了部分在王室印刷厂印行外,大部分作品都在西方人早先设立的布拉雷印刷厂印行。
第三,部分译作并不是泰国王室中的高层贵族组织开展翻译的成果,而是由私人印刷公司出版,比如《包龙图公案》(译者:乃永,炮兵部成员;天万纳朴整理)、《元朝》(译者:隋天·单威差坤)、《武则天》(译者:暹罗报社团队)、《五虎平北》(译作较早发表在报纸《沙炎叻》)上以及《隋唐》(没有明确的译者信息)等。
(二)早期泰国私人出版社推动下的中国文学译介时期[印刷业广泛普及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期,或者拉玛五世后期(1868~1910)]
印刷技术早在阿优塔雅时期的1662年就传入泰国,并且在曼谷王朝时期兴盛。泰国最早在1836年6月3日出现泰语印版,大部分曼谷王朝时期的印刷厂都是由致力于传播宗教的在泰传教士建立的。随后,拉玛四世时期建立起正式的王室印刷厂。私人商业印刷厂在拉玛五世时期出现,2012年由学习公园工作室和知识发展工作室编写的《知识宝库〈国家的财富〉》一书提到,拉玛五世时期,不少泰国人拥有自己的印刷厂,有些印刷厂在拉玛四世末期就已经建立。拉玛五世初期,印刷传播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很多。从昭帕亚丹隆拉查奴帕整理的拉玛五世至六世时期的中国文学泰译本名单中,可以推测,拉玛五世初期,除了与王室合作印刷文学作品和各类教科书的布拉雷印刷厂,还有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在其他印刷厂出版,比如:《隋唐》(史利扎楞印刷厂)、《小红袍》(乌隆吉扎楞印刷厂)、《元朝》(每日邮讯印刷厂),由暹罗报社翻译并推广。此外,还有泰籍华人开设印刷厂雇用译员,传播作品。《西游》的翻译是在素蓬披帕塔纳功印刷厂厂主帕苏潘阿索季(乐·沙密斯利,泰籍华人)支持下翻译为泰语的,当时雇用了乃鼎(华裔)译为泰语,由天万纳朴(或乃万)整理文字并润色。《清初》一书由帕苏潘阿索季吩咐华裔大臣巴里瓦(苏恳子)翻译,帕亚乌东彭披萨瓦(巴云·依萨那阿优塔雅亲王)整理。值得注意的是,《西游》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理应在曼谷王朝初期由王室主持翻译,但是一直到拉玛五世后期才开始被翻译,而且负责印刷传播的人员是在泰华人。
(三)报刊驱动翻译时期(约1920~1950)
拉玛五世初期,随着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泰国报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印刷业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消费。由于印刷商侧重生产能够迎合当时社会需求且质量优良的出版物,文学消费者的口味可以极大地影响作者的写作方向,从而使作者处于出版社和报刊业的双重影响之下。通过报刊连载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学作品,使得泰国人以每天阅读报刊的方式去欣赏中国作品,社会底层人民也可以相互传阅。这种文学消费模式有利于扩大读者群,因为只需要花费较少的钱就可以买到报纸,还能知晓购买文学作品的途径。
20世纪初期以来,泰国读者一直从报纸上关注中国文学新旧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历史演义小说或者历史传记。除此之外,由于泰国兴起了一股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潮流,出版社的译书速度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中国伪史书”。另外,中文报纸也在这一时期诞生。泰国华人子弟具有泰汉双语阅读的能力,他们既可以订阅泰语报纸也会看华文报纸。中文报纸的诞生,促进了泰中翻译的发展,有利于中泰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与理解。借助报纸传播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例子是《五虎平北》,它是由沙炎叻报社翻译、在1921年整理成册出版的。
(四)海内外华人推动翻译时期(拉玛九世初期至21世纪前,约1950~2000)
在1930~1950年,中国文学的泰语译作没有太多亮点,至20世纪中期方出现大批中文泰译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的翻译进入鼎盛时期。此后,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广泛传播,部分书籍还成了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及“中国研究”的学术议题。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文学翻译热潮,受到泰国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外因素包括:(1)中国新时期的政治运动和中国作家的文艺思潮(如鲁迅时期)对泰国20世纪40年代末的翻译作品产生影响,[13]20世纪80年代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1976~1990年最突出的是对鲁迅作品的译介;(2)香港武侠小说及台湾琼瑶爱情小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
至于国内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读写中文的第一代第二代泰国华人数量逐渐减少,加之上文所提及的两个国外因素对泰国社会的影响,导致华人子弟产生了一种维护中国文化的潜意识和决心,因此应运而生的中国文学的泰语译作更加强烈和明显地显示出这种特点;这一阶段着力推动中国作品在泰译介的人主要包括华人学者、华裔作家、翻译家、华人慈善组织以及各大出版社,甚至成立了专门发行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作品的出版社,这还不包括不断增加的热衷于学习中文的群体。这一时期开始有泰国人或者泰国华人赴华或者到其他国家学习汉语,这些群体也是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得以在泰国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
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传播(1950~2010年)成效显著,在此笔者将这一时期的译作分为五类。
1)武侠小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泰国掀起了一股翻译中国武侠小说的热潮。
2)现当代文学:20世纪70年代,泰国知识分子从中国译介了一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3)诗歌作品: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出现泰译中国古诗,有专门出版中国诗歌的机构,这些诗歌还被收录在泰国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比较文学的教材中。
4)古典文学:20世纪前后,泰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泰国大量再版,同时也有新译的版本问世。
5)其他作品:泰国民众以电影电视剧[14]为媒介简介,了解到一些中国文学作品。
由于上面提到的每一类文学作品涉及面广、数量较多,以下将主要介绍比较重要的部分。
1.武侠小说
早期翻译成泰语的中国武侠小说,有思格隆出版社1921年发行在《暹罗叻报》上的《嘉恩官》,体裁与《史记》相似,更早则有拉玛五世时期的《万花楼》、《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等泰译作品。但早期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的受欢迎程度不算太高,直到大量香港电影电视剧进入泰国市场以后,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翻译才发展到鼎盛时期。由王天林执导的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15]在20世纪80年代末译介到泰国,一时成为最受泰国人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
泰国武侠迷们熟知的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和翻译家有古龙、金庸、挝·纳蒙龙、诺·诺帕拉等,以及郭靖、黄蓉等武侠小说中的重要角色。在此之前,泰国人很少能记住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者名字,但如果提及武侠小说的翻译,大部分都知道挝·纳蒙龙、诺·诺帕拉、占隆·皮萨纳卡等名字。占隆·皮萨纳卡是中国武侠小说泰语翻译的第一人,紧跟其后的是挝·纳蒙龙和诺·诺帕拉,但由于后两位翻译的作品数量更多,所以就比占隆·皮萨纳卡更有名气。
中国武侠小说研究者达璐妮·替拉吉迪彭,笔名黑荡·吉迪皮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硕士毕业,专业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方向。2009年,她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的传播》的硕士论文,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她收集整理了截至2009年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的译介情况。经过笔者对她论文的梳理,发现这一时期总共有687部中国武侠小说被翻译成泰语,其中挝·纳蒙龙翻译了200多本,诺·诺帕拉翻译了300多本,小说的作者有以下这些人:金庸、古龙、温瑞安、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孙玉鑫、萧逸、慕容美、上官鼎、东方玉、高庸、秦红、云中岳、柳残阳、司马紫烟、独孤红、萧瑟、黄易、龙人、九把刀、武陵櫵子等。
截至2009年已经出版的泰语版中国武侠小说主要有:《书剑恩仇录》、《碧血剑》
、《射雕英雄传》
1、《神雕侠侣》
2、《倚天屠龙记》
3、《鸳鸯刀》
、《天龙八部》
、《侠客行》
、《笑傲江湖》
、《鹿鼎记》
、《湘妃剑》
、《孤星传》
、《情人箭》
、《武林外史》
、《绝代双骄》
、《萧十一郎》
、《圆月弯刀》
、《神州奇侠》
、《江山如画》
、《少侠》
、《神州无敌》
、《天下有雪》
、《死人手指》
、《四大名捕》系列
、《大宗师》
、《飞燕惊龙》
、《天香飙》
、《天剑绝刀》
、《双凤旗》
、《金浮图》
、《红灯盗》
、《十八刀客》
、《珍珠令》
、《快活林》
、《无名镇》
、《感天录》
、《九龙灯》
、《过关刀》
、《天涯路》
、《玉面修罗》
、《断刃》
、《渡心指》
、《血花血花》
、《一字剑》
、《刀神》
、《江湖独孤龙》
、《云梦城之谜》
、《寻秦记》
、《灭秦》
等。
稍有遗憾的是,论文作者没有在文中标明每本书的出版时间和地点。达璐妮·替拉吉迪彭论文中提到的687部作品当中,只有230本能够找到中泰语对应的姓名。[16]中国武侠小说的泰语译名通常都比较有特色,读者看了书名之后就能猜出书的内容跟中国武侠故事有关。譬如书名常以(剑)、
(大侠)、
(宝剑)、
(魔头)、
(利刃)、
(侠女)、
(女侠)、
(杀手)、
(英雄)、
(战争)等词语开头。将中国武侠小说的中文名与泰语译名进行对比后会发现,部分译名与原名之间几乎没有太多关联,比如《射雕英雄传》这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让无数泰国人着迷的电视剧,翻译成泰语后的标题为
1
或《玉龙1》。字面的意思是“英雄射雕”。尽管泰语译本在标题中加括号进一步说明故事男主角擅长射大雕,但泰国人最熟悉的名字还是
《玉龙》。继《射雕英雄传》之后,《神雕侠侣》在泰语中被译为
2
《玉龙2》(杨过与大雕),该小说由此也被视为《射雕英雄传》的续集。《书剑恩仇录》在泰国被译为
,意思是“万人迷式的英雄”,跟原书名的汉语意思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译法在翻译电影电视剧时也很常见)。在翻译《射雕英雄传》中主角名字的时候,译者通常按照潮汕方言进行音译,比如郭靖、黄蓉被译为
、
。对这种译法,听过电视剧配音的泰国读者们对这些名字的发音都比较熟悉。
除了翻译武侠小说以外,还吸收了大量不符合泰语语法的习语。虽然优秀的武侠小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泰译本《三国》的影响,但他们也承认翻译武侠小说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泰国学者薇妮达·迪缇雍在研究翻译家挝·纳蒙龙的翻译观时指出,“中国文学作品中译介到泰国最优秀的一部当属《三国》,这部作品给他带来极大的启发,他认为译文处理得极好,他因为不敢轻易模仿‘三国体’只好换一种翻译的风格,即‘混合体’,翻译时借鉴原有的翻译策略同时提出新的译法,两者混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逐渐成为泰语版武侠小说的翻译典范”。[17]
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风靡了60多年,其他类型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泰传播过程中曾因一些原因出现过中断,而武侠小说则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现在泰国大概有30位中国武侠小说翻译家,老一辈的译者诸如诺·诺帕拉等人至今仍在译坛耕耘,不断推出新的译作。泰国武侠小说翻译界既有老一代译者,也涌现出新一代译者。
2.中国诗歌
专门研究中国诗歌在泰国翻译情况的论文,目前有扎拉西·吉拉帕斯(谢玉冰)于2008年发表的《泰译中国古诗在曼谷王朝的流传研究》。这篇论文的研究范围较广,作者整理了泰国出版物上涵盖的历朝历代的泰译中国诗歌,涉及的出版物有:①中国文学课程教材;②中国诗歌翻译集;③中国古典小说及历史人物传记;④相关研究报告;⑤相关报纸杂志。作者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中国诗歌在泰国流传已久。目前搜集到的第一篇泰译中国诗歌是拉玛六世敕命建造的邦芭茵夏宫天明殿(位于大城府)内石刻的“汉字古诗”。诗歌的内容主要称赞国王的功德和大臣们的尽忠职守。这些诗歌于1919出版,但流传的范围不广。其余的泰译中国诗歌主要出现在拉玛九世时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泰国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出版物才开始有供普通大众赏读的中国诗歌译作。此后,这些零散的中国诗歌陆续被人们整理成册。除了有专门收录中国诗歌的译文集以外,在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的书籍以及公益慈善书籍[18]中也会出现中国诗歌。系统地翻译中国诗歌作品,即按照时间顺序翻译中国各个朝代的诗歌主要是出现在泰国各大高校的“中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教材中。有关中国诗歌研究的成果数量很少,即使有一部分,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针对以前翻译过的诗歌作品,很少补充新译的诗歌。不少中国古典小说中都夹杂着数量不一的诗歌,但译者在将其翻译成泰语的时候,大都会把诗歌的部分删除。
中国诗歌在泰国的翻译流传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1964~1966)
这一时期,泰国刚开始出现中国诗歌译作,大部分作品都是荣·英卡威(中文名黄荣光)翻译的《诗三百》、楚辞汉赋以及唐代李白、杜甫的作品,这些译作主要发表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刊物《詹达拉卡神牟》期刊。
第二阶段 抽枝阶段(1970~1976)
这一时期翻译成泰语的中国诗歌主要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比较文学等课堂上,传播中国诗歌的重要人物有壮·姓陈。
第三阶段 展叶阶段(新旧交接时期)(1986~1992)
中国诗歌翻译界出现了新的面孔代表人物有绰创·纳东[19]以及诗琳通公主等。
第四阶段 繁荣阶段(2003~2010)
此一阶段,中国诗歌泰译事业呈现繁荣兴盛局面,泰译中国诗歌大多发表在书籍、教材、杂志等出版物上,译者中既有熟知中国历史的资深翻译家,也有新一代翻译者,甚至有译者自筹经费出版自己的译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素帕·财瓦塔纳潘、维·布亚帕、绰创·纳东、布沙帕·楞泰等。
传播中国诗歌译作的重要出版物有:中国文学课教材、比较文学课教材。主要的作品有:荣·英卡威老师编写的比较文学教材(朱拉隆功大学),以及各大高校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比如宋卡王子大学中文系(北大年校区)韦才·批帕塔纳努吉老师所编的中国文学教材,兰甘亨大学中文系绍瓦帕·沃拉拉娜衮编写的中国文学教材,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素帕·猜瓦塔纳潘老师的中国文学教科书等。这些教材中出现的泰译中国诗歌,大部分没有在出版社出版。此外,这些教材还面临着传播的时间问题,当课程更换教员的时候这种问题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开始选择使用中国出版的文学史教材来替代泰国自己编写的教材,有的学校甚至停开中国文学史课程,而把重点放在汉语教学上。素帕·猜瓦塔纳潘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材虽然一直出版到21世纪,但是出版社也只将其算作一般读物。
以下列举有关泰译中国诗歌的出版物(读者熟知的书籍)。
①荣·英卡威:《诗——中国人生命之歌》,艺术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大约1987年。
②荣·英卡威:《〈诗经〉——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枝花》,阴阳出版社,1992。
③荣·英卡威:《〈楚辞〉——中国南方文体》,阴阳出版社,1992。
④荣·英卡威:《三国著名诗人曹操、曹丕、曹植著作》,阴阳出版社,1992。
⑤壮·姓陈:《中国诗歌》,巴攀散出版社,1974。
自1986年以后,中国诗歌深受泰国读者喜爱,卓创·纳东于1986~1988年翻译了5本体现道家思想的诗歌,分别是:
⑥《月影刀锋》,萨密出版社,1986。
⑦《雅诗美辞》,萨密出版社,1987。
⑧《道家诗人陶渊明》,克勒泰出版公司,没有出版年份。
⑨《赠花与君》,沙玛奇散公司,没有出版年份。
(1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花草出版社,1988。
1995~1998年,泰国王室成员诗琳通公主翻译了两部中国诗歌译作:
(11)《璀璨经典诗歌》,或可直译为《闪亮经典诗歌》,出版社信息不详,1995。
(12)《琢玉吟诵》,少儿出版社,1998。
进入21世纪,泰国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有如下数种:
(13)魏·布亚帕:《唐诗一百首》,克勒泰出版公司,2006。
(14)素帕·猜瓦塔纳潘:《中国文学史》,素可帕斋出版社,2006。2001~2010年,素帕·猜瓦塔纳潘的译作被多次再版。
上述中国文学的泰语译作的出版年份大部分指首次出版时间,其中①~④荣·英卡威的作品在出版成书籍以前,曾在《詹达拉卡神牟》期刊上发表过。这些译者翻译的多是魏晋(陶渊明)和唐宋时期的作品,而元明清的诗歌则翻译得比较少。
20世纪以来,在众多中国诗歌的泰译本中,荣·英卡威的译作质量最高,在各类出版物上流传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但由于他的作品流传时间很长,部分译作尚未正式出版,从而为整理收集工作带来难度。直到2011年,荣·英卡威的弟子将其所译的从先秦到晋代的中国诗歌作品整理成册,在泰国德教紫真阁的资助下,以《中国韵文纂译》为书名得以完整出版。如今,中国的唐诗宋词在泰国还没有整理成册的完整译本。
3.中国新时期文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在泰国被翻译的最突出的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湃拍琳·希新通在一篇题为《泰国读者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反应》的文章中,介绍了早期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被译介到泰国的情形,大概在1940年前后,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对泰国读者而言,算是一种“新事物”。新文学带来的是寻求思想解放的进步思想。以鲁迅为例,他通过写作来针砭时弊,他的作品给泰国读者带来一种“距离美”,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打破了泰国读者对中国文学旧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新的期待。
根据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泰国读者主要是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称为泰国的“先进读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吻合了泰国知识分子的期望,给泰国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把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想介绍到泰国,开拓了泰国文学界有关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反帝反封建等方面的新思想,同时启发了泰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关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翻译现状,2010年华侨崇圣大学的娥萌·婥苏帕在题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在泰传播研究》的硕士论文中做了深入研究。该论文研究了将近40余部被翻译成泰语的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整理了一些上述论文中未提及的泰译中国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有如下数种。
(1)鲁迅
泰译鲁迅的作品有以下两本较受欢迎:
1952年,滴差·般察猜翻译了《阿Q正传》,首次刊登在1952年4月版的《安颂散》杂志上,其后于1957年、1973年、2007年三次再版。
1957年,集·普米萨[20]翻译了《鲁迅诗集》,发表在《祖国》杂志上,随后刊载于帖魏出版社出版的《1957年艺术大学迎新专刊》,由提巴功主编的《艺术为人生》也刊登了鲁迅的诗集。
其他传播的版本的时间和译者有:
1975年《阿Q正传》,张·姓陈;
1975年《阿Q正传》,阿批瓦;
1976年《狂人日记:鲁迅小说集》,译者不明,外文出版社;
1977年、1980年《野草:散文诗》,蓬雷·垦楞;
1978年《鲁迅小说集:呐喊》,译者不明;
1978年《中国小说集:仇恨》,书中有翻译《狂人日记》、《明天》和《药》;
1979年《鲁迅名作选》,阿丽·莉伟拉;
1980年《表》,阿尼瓦;
1984年《阿Q正传:图案册》,阿尼瓦;
1987年《伤逝》,素帕尼·碧雅帕松塔拉;
1997年《阿Q正传》,玛妮·吉般中琦;
2003年《鲁迅小说全篇》,巴攻·林巴努松;
(2)老舍
1978年《中国小说集:仇恨》之中的《月牙儿》,吉迪玛·阿抹勒塔;
1985年《月牙儿:老舍文集》,翻译者不明;
1990年《平民的腐蚀命运:骆驼祥子》,念·古罗玛罗希;
2001年《茶馆》,必达·俄克拉捷特驰;
2007年《月牙儿》,阿尼瓦。
(3)茅盾
1978年《中国小说集》《大鼻子的故事》,吉迪玛·阿抹勒塔;
1979年《秋收》,朱丽叶;
1980年《残冬》,吉迪玛·阿抹勒塔;
1985年《春蚕》,翻译者不明;
1995年《子夜》,寿·窝·坡·和阿拉亚。
(4)巴金
1980年《死去的太阳》,泽·坦马郎山;
1980年《家》,阿尼瓦(1982再版);
1981年《新生》,博批莱·勒泰、泽·坦马郎;
1981年《灭亡》,伟瓦·隆瓦塔纳翁、泽·坦马郎山;
1982年《春》,纳雷亚;
1985年《春天里的秋天》,谭国安;
1989年《家》,薇帕·玉达玛禅;
2005年《最重要的是今见的现状》之一的《爱尔克的灯光》,诗琳通公主。
图2-1 巴金《灭亡》的泰语版本
图2-2 鲁迅《野草:散文诗》
图2-3 1975年泰语版《阿Q正传》
图2-4 《鲁迅散文集》
(5)其他
王蒙
1994年《蝴蝶》,诗琳通公主。
张爱玲
2005年《白流苏〈倾城之恋〉》。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1973~1975年,鲁迅、巴金、茅盾的作品比较受泰国读者的欢迎。仅《阿Q正传》就出现了三个译本,1984年和1997年又增加了两个译本。鲁迅作品的翻译受到泰国著名高校的重视,例如泰国法政大学中文系教师巴攻·林巴努松曾让学生翻译《鲁迅小说全编》,并于2003年出版,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的认识,锻炼翻译的能力。
此外,有关中国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品也受到泰国上层社会的关注。比如诗琳通公主将王蒙的《蝴蝶》一书翻译为泰语,这也是她翻译的第一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泰译本《蝴蝶》自1994年出版以来,截至2018年,该出版社已经再版了20次。[21]其他知名女作家诸如冰心和张爱玲等人的作品则很少有泰译本。根据笔者的研究,直到21世纪初期才有泰国译者把她们的作品译介到泰国,下文对此将有进一步介绍。
4.以“屏幕”为动力的翻译时代(电影和电视剧)
如果说娱乐动力能够推动接受外国潮流在本国的繁荣,那么,文学动力也同样也能推动其繁荣。当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还没有流行起来时,大多数的泰国人都崇尚西方文学,但也有为数不少人受到电影和电视的影响,开始通过“屏幕”研究中文。除此之外,有些观众从“屏幕”,特别是电影和电视剧中,汲取了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通过“屏幕”传播中国文学,在泰国社会激发了对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学甚至政治和生活哲学的浓厚兴趣。香港和台湾的武侠电视剧,也让泰国普通读者开始热衷于中国文学。初期有1980年在泰国热播的《天蚕变》(徐少强主演),在此之前受到热捧的电视剧还有1974年在泰国首播的《包青天》,其后该剧分别于1994年和2015年重播。起初,在泰国,播放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开创者是泰国三台,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其他的电视台也纷纷开始播放中国的电视剧。但总体而言,和其他电视台相比,大多数人对泰国三台播放的中国电视剧更为熟悉。泰国观众总能“紧追”泰国三台各阶段播放的电视剧,因为它不论任何时候总能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引进所有的热播电视剧,不少中国著名女星如刘雪华、陈德容,乃至赵薇等主演的电视剧,都成了时代符号。
让泰国社会更加热衷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著名时期是“梅花三弄之梅花烙”。在20世纪90年代,这部电视剧在泰国传播得最广,也最受欢迎。这原本是电视剧的名称,之后,泰国三台引进所有琼瑶的电视剧,在泰国午间播放,并把这一时段称为“梅花三弄之梅花烙”。那时的泰国观众,也许并不能完全记得琼瑶所有的电视剧,但一定熟知“梅花三弄之梅花烙”时段是播放琼瑶电视剧的。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时段以及泰国三台曾播放的电视剧包括:
1986年《窗外》;
1986年《烟雨濛濛》;
1987年《庭院深深》;
1988年《在水一方》;
1989年《海鸥飞处彩云飞》;
1990年《婉君》(无泰文翻译);
1990年《哑妻》(无泰文翻译);
1990年《三朵花》;
1990年《雪珂》;
1991年《望夫崖》;
1992年《青青河边草》;
1993年《梅花烙》1;
1993年《鬼丈夫》2;
1993年《水云间》3;
1995年《新月格格》;
1995年《烟锁重楼》;
1996年《一帘幽梦》;
1998年《苍天有泪》;[22]
1999年《还珠格格》;[23]
2001年《情深深雨濛濛》。
从中国电视剧在泰国形成热潮转向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热”,以上所述的这些广为传播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独有的特征。中国文学在泰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动力来自电视媒介的推动,从武侠小说翻译,扩大到琼瑶各个版本的言情小说翻译,对于各个时期,甚至现在热播的电视剧文学翻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热播电视剧而产生的剧本和出版物翻译,还让电视剧里的引文、俗语和辞藻在泰国流行起来,在日常生活被广泛使用,来自中国电视剧里的流行俗语,甚至被应用到泰国的各种报纸新闻里。比如,1999~2000年,泰国三台宣传《施公奇案》(台版)连续剧时,其口号十分流行——“绝不让任何一个坏人成为漏网之鱼”;根据初期热播的《包青天》,泰国萨哈帕塔拿披本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包青天”商标(简称“包”),[24]迎合当时的潮流,不仅吸引许多消费者购买产品,而且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其产品质量,相信其价格更加公道,正如“包青天”一样清正廉洁。
5.2000~2018年广为传播的文学作品和“触屏”文学(网页、手机)
近20年泰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如果透彻地分析其变化的话,可以发现,实际上这便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翻译王国”的孕育演变时期,同时,它见证了中国文学作品形式的变化,以及其中紧密的联系。
21世纪初直至2017年,泰译中国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范围发生转变,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大,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如上所述,中国的历史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在任何时期都受到泰国读者的追捧。中国武侠小说的部分推动因素是为了迎合读者需求,各种连续剧所对应的中国文学元素给泰国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中国文学作品,也对后来泰国读者的阅读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扩大至其他类型的小说,比如言情小说、魔幻小说、冒险探险小说和悬疑小说等,特别是武侠小说情节开始多样化发展时。当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技术逐步现代化时,布景和主演着装更加精致华丽,这些因素都吸引着泰国读者来欣赏中国文学,特别是年轻群体。
第二,“中国文学”的定义范围进一步扩大,泰国观众从热衷于阅读和翻译香港、台湾地区文学作品,扩大至阅读中国内地/大陆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受欢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因为中国出版业的触角进一步延伸至泰国,两国出版业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在版权合作方面进一步改善融合,让各类出版物的交流取得更多实质性的进展。每一年,双方出版界都会邀请对方参加在泰国或中国举办的图书展,而且,双方的出版物市场合作趋势日益明显,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第三,21世纪10年代,泰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的媒介形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发展成“电影电视剧屏幕”,又到“电脑桌面”,直到现在的“触屏手机”。在上海乐文信息科技公司主办的“2018年网络文学跨国交流国际论坛”上,该公司中国文学副董事长文新晨邀请泰国出版界人士进一步加强出版物合作,在线上和线下传播网络文学。[25]
在此之前,大约2006年以来,好几部影响力较大的中国连续剧在互联网上传播。因此,中国网络文学翻译开始在泰国广为流传,近三四年以来,受欢迎的程度明显加深。在网络上阅读中国文学是很多泰国年轻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中国作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泰国,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作数量明显增长,有些出版社每年翻译和出版10~12种书,占总销售额的近70%。[26]
中国文学作品的泰语翻译开展得如火如荼,氛围极佳,不少热爱中国文学的泰国粉丝等不及出版方的翻译,便开始自行翻译,和出版社竞争起来。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粉丝群体,担任粉丝的代表,自愿免费翻译字幕(翻译是双向的,包括泰语电视剧中文字幕翻译和中国电视剧泰语字幕翻译)。这样的现象,表明中国的网络文学正在泰国得到空前的欢迎和传播。正可谓:中国文学通过多媒体传播到包括泰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多媒体已成为时下泰国读者欣赏中国文学的重要媒介。
2000~2018年在泰国传播的中国文学译作,有着以上这些特征,我们暂且称之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翻译”或者“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翻译”,又或谓“网络时代的文学翻译”。现代中国文学的泰语译作是如何在泰国传播的?哪些中国文学翻译类型受到泰国读者的喜爱?喜爱的程度又是如何?以下将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解答。
通过汇总和分析2000~2018年在泰国传播的中国文学,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重点内容。
(1)21世纪初期,泰国读者开始关注中国大陆的言情小说,而不仅仅是以前的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翻译文学作品,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言情小说在泰国受到极大的欢迎。泰国出版社从中国买入越来越多的小说版权,这样的翻译文学作品代表作数不胜数,笔者罗列出其中的一部分如下。
2008年郑媛《玻璃鞋》;
2008年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现代香港言情小说);
2008年郑媛《玻璃鞋》(现代都市台湾言情小说);
2010年桐华《大漠谣》;
2010年琉色《十指纤纤戏浪子》;
2011年寄秋《爱哭神医》;
2011年寄秋《洛阳花嫁》;
2011年湛清《大清船王》;
2011年简璎《吉祥》;
2011年简璎《花开》;
2011年金萱《如意》;
2011年寄秋《小气财神》;
2012年寄秋《拍卖贝勒》;
2012年湛清《觉瑛格格》;
2014年湛清《爷儿》;
2014年桩桩《蔓蔓青萝》;
2014年张廉《金夫银妇》;
2014年金吉《骗个好人夫君》;
2014年橙意《世子哄妻假道学》;
2015年燦非《烟波画船》;
2015年张晚知《图南志》;
2016年艾佟《换个娘子安宅院》;
2016年巫灵《太子别恋》;
2016年天衣有风《凤求凰》;
2016年绿光《妖夫》;
2016年蝴蝶《羽仙歌》;
2016年张廉《孤月行》;
2016年明月听风《三嫁惹君心》;
2016年桐华《云中歌》;
2016年顾漫《杉杉来吃》;
2017年顾漫《微微一笑很倾城》;
2017年则慕《公主贵性》;
2017年吱吱《花开锦绣1~7》;
2017年于晴《大兴皇朝》。
以下这些文学作品先在网络上受到追捧,而后被出版成小说,并且也被翻译成泰语,比如:
2006年简璎《金主先生你早!》(现代言情小说);
2006年简璎《给你得意一下!》(现代言情小说);
2008年张慧《聂小无》(网络原创武侠小说);
2011年寄秋《富贵》(网络更新);
2011年简璎《吉祥》(网络更新);
2012年金吉《喜拍卖》;
2012年梅贝儿《奸巧龙》;
2012年简璎《最后一个道士》。
此外,近三四年以来,好几部知名的连续剧在网络上传播,比如《琅琊榜》、《楚乔传》[27](2017)、《双世宠妃》[28](2018)。这些连续剧在YouTube有了泰语字幕,观看人数十分可观,好评满满。网上的可靠消息称,以往泰国喜爱在网上阅读小说的多为女性,中国的网络文学开始定期向泰国市场开放后,中国幻想小说和武侠小说,比如蝴蝶兰《全职高手》、猫腻《将夜》(2016)、张牧野《鬼吹灯》(2016)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泰国男性读者。而且,沐轶《刑名师爷》(2015)和猫腻《将夜》(2016)接连保持了长时间的最佳阅读量。[29]
(2)21世纪初,中国武侠小说依旧受到读者的喜爱,还产生了不少的新译者。同时,也再版了一些经典武侠作品。近四五年以来再版的有:《书剑恩仇录》(2009)、《大宗师》
(2009)、《陆小凤传奇》
(2013)、《神雕侠侣》
(2013)、《倚天屠龙记》
(2014)、《绝代双娇》
(2014)、《雪山飞狐》
(2014)等。
21世纪新译的武侠小说,主要源于观众喜爱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以及普遍受欢迎的武侠小说,作品如下:
2003年王度庐《铁骑银瓶》1~4;
2005~2006年黄易《覆雨翻云》1~18;
2006~2007年黄易《边荒传说》1~23;
2010~2011年郑丰《天观双侠》1~6;
2011~2014年郑丰《灵剑》1~4;
2013年酒徒《开国功贼》1~7;
2015~2017年黄易《盛唐三部曲第三部:天地明环》1~22;
2016~2018年乔靖夫《武道狂之诗》1~18。
(3)从翻译《三国演义》时期起,泰国读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便十分感兴趣,还一直十分喜爱中国的冒险和悬疑类小说。因此,不论是历史小说,还是冒险悬疑小说,以往多以西方和日本为主,但当两种形式的文学相互融合时,便掀起“中国场景”加“西方式悬疑情节”的小说翻译热潮。形式新颖类作品在该年代特别受欢迎,尤其那些被拍摄成知名电影和电视剧的小说,播出后不久,该小说就会被出版,而且,相对于观看多媒体,阅读翻译小说能获得更多有趣的内容。有着上述特征,受到电影和多媒体影响而被翻译成小说的有:
《英雄》(电影改编小说),由张艺谋导演,被翻译成泰语取名为(蓝天英雄),2003年上映。
钱雁秋《神探狄仁杰》,泰语名为(1~5部),由仁猜·拉希阿松翻译,2013~2015年由民意社出版。
沐轶《刑名师爷》(法医穿越推理小说),泰语名为,由民意出版社聘请译者翻译,出版了8部,1~2部于2014年出版,7~8部于2017~2018年出版。《神探狄仁杰》和《刑名师爷》都受到极大的欢迎,主要因为译者的知名度很高,读者认可出版方。
《鹿鼎记》,泰语名为,是金庸最后一本武侠小说,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受到泰国读者的欢迎,多次被翻拍成电视剧,每一次都在泰国播出。如1977年11月香港佳视版,第一版,文雪儿主演;1984年 TVB版(泰语名:
),梁朝伟主演,是中国电影受到极大欢迎的时期;1998年TVB版(泰语名:
98),陈小春主演;2000年台湾华视版(泰语名:
),张卫健主演;2008年张纪中制片电视剧(泰语名:
),黄晓明主演;2014年韩栋版(泰语名
)。
同一电视剧的不同版本名字,这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容易区别和记住。2014年引进的中国电视剧一如既往地受到泰国观众欢迎,主要由著名资深的武侠小说译者帕帕拉先生翻译。
海宴的《琅琊榜》,泰语名是,2015年由Siam Inter Multimedia出版社的黎林力翻译。
由桐华编写的历史演义小说《步步惊心》由欧吉拉翻译成泰语名为(1~4部),由Siam Inter Multimedia出版社出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于2001年7月在中国播出,2015年4~6月在泰国三台播出,泰语名为“
”,也受到泰国观众的大力追捧。
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历史演义小说,受到泰国读者极大的欢迎,这便是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泰语是,由达琳缇翻译,由Siam Inter Multimedia出版社出版。2015年以来,Siam Inter Multimedia出版社还引进出版了蒋胜男的《芈月传》,女主角同为孙俪,取名为
,2018年播出之前,取名为
。尽管连续剧不同,且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看得出来,只要主角是在中国历史有较大影响力的女性,或者女主角的权力高于男性的电视剧,通常都取名为
,就像猫月的《美人心计》一样,泰语名翻译成
,于2010年在Youtube上播出。
其他受到欢迎的电视剧既有改编自大陆小说的,又有改编自台湾小说的种类多样如,历史小说、古代悬疑推理小说、古代玄幻小说、玄幻修真小说、历史爱情小说、都市妖怪等。
例如:
2006年钱林森《大宋提刑官》1~3;
2011~2015年可蕊《捉鬼实习生》1~8;
2012年朱苏进、陈敏莉《郑和》1~2;
2013~2014年南派三叔《盗墓笔记》1~10;
2014年二月河《康熙大帝·夺宫初政》1~2;
2014年蜘蛛《十宗罪》1~3;
2015~2017年雷米《心理罪1~3》1~3;
2016年瞌睡鱼游走《鱼馆幽话》1~2;
2016~2018年猫腻《将夜》1~19;
2016年王贻兴《火凤燎原外传》1~6;
2017~2018年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1~12;
2017年二月河《雍正皇帝》1~3;
2018年朵朵舞《红颜乱》1~2;
(4)近两三年以来,流行的魔法和魔幻翻译小说大多数都由Nanmeebooks出版社出版,例如:
2014年徐华《第七天》;
2015年赵亚萍《冥婚》;
2016年青丘《七人环》;
2016年贰十三《凶宅笔记》。
上面的翻译作品由民意出版社出版,在传播中国历史演义小说方面,除了民意出版社知名度较高外,还有其他专门出版翻译小说的出版社,特别是翻译中国小说的出版社,如Nanmeebooks出版社、Jamsai Publishing出版社、Siam Inter Multimedia Public出版社、Satapornbooks出版社、Enter-books出版社、Crime&Mystery出版社、图书馆出版社和黎明出版社等,都是目前主要出版各类中国小说泰译本的重要泰国出版社。
图2-5 2014年莫言小说《红高粱》及《天堂蒜薹之歌》
(5)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方面,除了至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出版的几部中国历史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外,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翻译了两部完整的古典文学作品,即《红楼梦》和《西游记》。这两部作品均由泰国华人威哇·巴察仁威翻译,他在退休后着手开始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除了翻译这两部作品外,他还曾经翻译过《三国演义》和《西汉》。在此之前,已经有人翻译过《红楼梦》,但是并非完整版。拉玛五世时期,《西游记》便有了完整版,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100回的完整版。2017年可谓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黄金之年。
三大名著泰译本都依据闽南语系的发音取名,而《红楼梦》的泰语版本倒用泰语直译为(Kuamfan nai Hordaeng)。对于《红楼梦》首次翻译时间,笔者在查阅中文资料时,发现曾经有中国学者提及《红楼梦》早在拉玛二世时期(1809~1824年)就已被翻译,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材料论证,也无记录来源或任何参考资料。目前只能断定有据可考的《红楼梦》最早泰译本是倭拉塔版《红楼梦》节译本(选译40回),于1980首次出版,2003年再版,译文是据王际真的英文节译本转译的。
21世纪以来,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记》以外,其他都有了新译本。其中《三国演义》在十多年间又出现三个版本,同一位译者威瓦·帕查录昂委翻译的其中之一是《批注版全本〈三国〉》,(2001年出版)(2012年第12次再版),其二是《〈三国〉插图版》。另一部是由女医师甘腊亚·俗潘瓦尼翻译,书名为《三国》(2013年)。《水浒传》除了2001年劳乡春版和2003年拉塔亚版的节译版外,2012年又有由扎拉才·巧育翻译的新全译版。而《红楼梦》2012年刚出版的一本,封面注释“全译本加赋予《红楼梦》的评析”,由威瓦·帕查录昂委翻译。中国的“泰学”学者认为,该译本翻译语言与原文比对有许多缺陷。
(6)在新时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据考察,21世纪初发现有两位著名女性作家的泰语译作,分别是张爱玲与冰心的作品。张爱玲的作品在泰国传播的仅有两本,分别是被翻译成英文的《色戒》和《倾城之恋》,泰译的仅有《白流苏〈倾城之恋〉》,该作品于2005年由Jusmin出版社出版。
至于冰心的作品,主要出现在诗琳通公主翻译的短篇小说集《心中的笑容和眼泪》(2015年)中,其中收录了冰心的《小橘灯》等作品,同一本书中还收录了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少女小渔》等。
另外,新时期,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是诗琳通公主,她也是翻译中国新生代作家作品的开创者,她让泰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界和翻译界更加熟知中国的新生代作家。
诗琳通公主翻译的作品有: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小鲍庄》(2012年在泰国出版),池莉的《她的城》
(2013年在泰国出版),铁凝的《永远有多远》
(2014年在泰国出版),川妮的中篇小说《哪一种爱不疼》
(2016年在泰国首次出版)。这些作品都由Nanmeebooks出版社出版。
此外,2015年诗琳通公主还翻译了老舍的《茶馆》,该书出版后受到泰国读者极大的欢迎。
一向重视出版和传播中国文学的Nanmeebooks Adult出版社还招聘泰国译者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分别是:《红高粱》,泰语译为,由帕腾蓬·维拉珀吉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泰语名为
,由蒙迪·建扎隆翁翻译。这两部作品于2014年10月同时间出版。
总体而言,中国文学作品在泰国翻译传播的起点较高,正可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西汉》、《三国演义》和《列国》受到泰国王室的推崇,让中国文学在泰国翻译传播的脚步不断向前。尽管曼谷王朝时期,翻译中国文学的程序繁杂,需先由知晓泰语的中国人进行口头翻译,然后由泰国人记录,再由泰王室宫内文人汇总润色。这样的翻译方法,自然很难做到忠实于原文,但翻译出来后,中国古典文学却在泰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三国演义》,在泰国各个时期都受到广泛的认可,而且对其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既被应用到战术兵法中,也被用于商业运营中,还被泰国人奉为生活的哲学,甚至被改编融入艺术表演之中,带来无穷乐趣。最重要的是,翻译的语言辞藻华丽,对泰国作家界和小说翻译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泰国武侠小说翻译的俗语和语言也有较大影响,并且逐步形成了泰国武侠小说翻译的特色,也慢慢地延续到其他文本的翻译中。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人物甚至在泰国有了雕塑,出现在泰国的重要宗教场所中,有些人物还成了泰国社会的精神支柱,人们向其跪拜祈福,期望从中获得精神力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平静、圆满和幸福。尽管后来的翻译作品的影响力不如初期,但是也进一步加深了泰国读者对中国各时期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一直以来,推动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的因素除了作为桥梁的译者和作为接受方的读者外,有些作品还需要借助慈善机构和出版社的帮助,这些作品才能正式地得以传播。随着娱乐潮流的变化,被翻译到泰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的类型也随之变化,各类广告成为让这些作品得到泰国社会各界认识的重要推动力。
总体而言,在泰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范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每一年新老出版社都会出版不同类型的翻译作品。长期的“中国文化热”,加上新起的“中国热”越来越高涨,两国在社会文化交流方面也越来越密切,让中国文化作品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另外一个推动中国文学翻译作品传播的重要条件,是数量不断增长的译者。总体上看,泰国的中国文学译者包括三大类:职业译者,即精通双语的青年译者;资深华人译者,中文水平较高,积累有多年的翻译经验,翻译能力强;业余译者,主要由自由译者、中文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等组成,或可称之为“公益译者”,他们主要出于商业目的而推出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第二类群体人数不多,但时间充足,能够全心投入,他们中大部分是退休后开始了翻译中国文学的事业,可谓中国文化翻译的拥护者。第三类群体,即中国电视剧的粉丝群体,大多数为学生,泰语和汉语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还没有达到职业水平。但不论是资深译者还是翻译新星,他们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为了顺应现在快节奏的社会潮流。和以往相比,在泰国,中国文化作品的泰语翻译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作品严谨精致、思维发散,强调艺术价值,但如今的作品由于受到时间限制,精细度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