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名胜与建筑
一 名胜古迹
坦桑尼亚1/3国土为国家公园、动物和森林保护区,拥有15个国家公园、16个狩猎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有7处。
(一)世界遗产
坦桑尼亚的世界遗产有7处,分别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孔多阿岩画遗址、桑给巴尔石城、塞卢斯禁猎区、基卢瓦基西瓦尼遗址和松戈姆纳拉遗址(见表1-7)。
表1-7 坦桑尼亚的世界遗产
1.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坦桑尼亚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位于东非大裂谷以西、阿鲁沙西北偏西130公里处,一部分狭长地带向西伸入维多利亚湖,北部延伸到肯尼亚边境。1929年被划定为狩猎保护区,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扩大。面积14763平方公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质和气象环境,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草类生长带有显著时间差,呈季节性分布。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最古老和最受青睐的国家公园,因动物年度大迁徙而闻名。公园有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包括牛羚、斑马、羚羊、狮子、斑鬣狗等。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回迁徙。
2.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北部东非大裂谷,在马尼亚拉湖、纳特龙湖和埃亚西湖之间、阿鲁沙以西。保护区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为中心,面积约8.1万平方公里。火山口外有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也被称为“破火山口”,是世界第二大火山口,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以前呈圆锥形,高度为现在的两倍。最后一次爆发时,将所有熔岩喷出,锥体顶部下塌成凹穴,只剩下火山口西北边的圆桌山。火山口周围山势险峻,林木葱茂,水源丰沛,适宜野生动物繁衍栖息。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生活着5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包括角马、斑马、瞪羚、水牛、狮子、大象、犀牛、河马、长颈鹿、猴子、狒狒、疣猪、鬣狗及各种羚羊。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是大量鸟类生活、繁殖、越冬或迁徙途中停留的重要地区,生活着200多种鸟类。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多样,有林地、沼泽、湖泊以及热带稀树草原[即“萨王纳”(Savanna)]。“萨王纳”是塞伦盖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距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西侧40公里处发现了奥杜瓦伊峡谷。1959年人类学家在这里发掘出距今125万年的南方古猿头盖骨。1960年又发掘出距今190万年的能人化石残骸、石器以及迄今仍被狩猎的动物之远祖化石。
3.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公园建于1968年,面积756平方公里,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覆盖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
乞力马扎罗山是至今仍在活动的休眠火山,是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几座可以攀登的山峰之一,有基博峰和马文济峰两座主峰。四周山林里生活着大象、豹、水牛、濒危的阿伯特小羚羊、其他的羚羊和灵长类动物。在更高处的高原沼泽地带,生长着大石楠树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地带,只生长着少量的苔藓和地衣。再往上是几乎没有植被的地区,山顶终年为冰雪所覆盖。
乞力马扎罗山占据长97公里、宽64公里的地域,山体如此之大,以致影响到气候。饱含水汽的风从印度洋吹来后,遇到乞力马扎罗山被迫抬升,带来雨雪形式的降水。因此,山上生长着与周围半荒漠灌丛截然不同的植物。
乞力马扎罗山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座长长的、扁平的山峰,即一个巨型火山口。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34℃,故乞力马扎罗山有“赤道雪峰”之称。
4.孔多阿岩画遗址
孔多阿位于坦桑尼亚中部多多马省东非大裂谷东缘,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直立岩壁和岩洞,曾经居住在那里的人,在两千年间创作了众多岩画。现已发现整理出150多处孔多阿岩画群,其中有大量高质量、高艺术性、成系列的岩画,系统地记录了孔多阿人从狩猎生活逐渐向农牧定居生活的社会转型。部分岩画群被推测与居民的生活信仰、祭典传统和宇宙观相关。当地人现在仍保留着到其中一些岩画群前顶礼膜拜以避邪祈福的习俗。
5.桑给巴尔石头城
桑给巴尔石头城是东非地区斯瓦希里人建造的海滨商业城市的杰出范例。
这里曾是探险者进入东非和中非内陆的踏脚石,这可能是“石头城”名称的由来。另一个说法是城内建筑多由珊瑚石建造,故而得名。“石头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乘着独桅帆船的阿拉伯商人借助印度洋季风来此经商。不少人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随后波斯人也陆续到来,他们与阿拉伯人给当地带来了伊斯兰教。
12世纪,石头城是一个穆斯林小国的首都,17世纪初阿曼阿拉伯人在这里建立苏丹王国,留下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苏丹王宫。19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桑给巴尔,同阿曼阿拉伯人在石头城有过几次大的战役。
桑给巴尔曾是黑奴交易的地方。石头城靠东部海边的一隅如今仍保留着一间年代久远、残破不堪的房子,人称“奴隶洞”,是当年关押奴隶的地方。殖民者买来的奴隶从这里被推上小船装上停泊在港口外面的货轮,运往美洲。
石头城现存的建筑大都建于19世纪,由于受到东非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英国文化、葡萄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石头城的建筑多种多样。以宗教建筑为例,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基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印度教神庙等。
市区西部临海一带为古老的石城区,当年桑给巴尔帝国的石头城墙、塔形堡垒和原苏丹王宫珍奇宫至今犹存。
桑给巴尔石头城被列为世界100个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6.塞卢斯禁猎区
塞卢斯禁猎区占地5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保护区。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大象、黑犀牛、印度豹、长颈鹿、河马以及鳄鱼。拥有许多不同的栖息地,如米欧埔林地、开阔的草原、河边森林和沼泽,是研究持续的生态和生物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大规模的偷猎活动正在使禁猎区内的野生动物物种濒临灭绝,2014年6月18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塞卢斯禁猎区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0]。
7.基卢瓦基瓦西尼遗址和松戈姆纳拉遗址
基卢瓦基瓦西尼岛紧靠非洲大陆海岸,13~14世纪是印度洋沿岸城市与非洲海岸各地区间联系的枢纽,一直到16世纪还是印度洋沿岸的交易活动中心,基卢瓦基瓦西尼的商人从事黄金、白银、珍珠、香水、阿拉伯陶器、波斯土陶以及中国瓷器的贸易。基卢瓦基瓦西尼遗址发掘出大批古建筑物和中国古瓷器。发掘出的中国古瓷器烧制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基卢瓦基瓦西尼保存有13~16世纪壮观的遗迹,极为精美、完好如初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伊斯兰建筑蜚声海外。始建于12世纪的大清真寺,是当时东非海岸地区最大的清真寺。
这些遗迹和岛上几公里以南的石城遗迹,以及无人居住的长方形房屋,使这一地区成为南方的历史中心。
位于松戈岛北部的松戈姆纳拉建于14世纪末,也曾是繁华的商贸中心,控制着沿印度洋地区的大部分贸易活动,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5座清真寺及多处由矮护墙围护的民居。遗址西南方是一座宫殿。
(二)国家公园
坦桑尼亚现有15个国家公园[11],它们是:阿鲁沙国家公园(Arusha National Park)、贡贝河国家公园(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卡塔维国家公园(Katavi National Park)、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Kilimanjaro National Park)、基图洛国家公园(Kitulo National Park)、马哈雷山国家公园(Mahal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Lake Manyara National Park)、米库米国家公园(Mikumi National Park)、姆科马济国家公园(Mkomazi National Park)、鲁阿哈国家公园(Ruaha National Park)、鲁邦多岛国家公园(Rubondo Island National Park)、萨达尼国家公园(Saadani National Park)、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塔兰吉雷国家公园 (Tarangire National Park)、乌德宗瓦山国家公园(Udzungwa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阿鲁沙国家公园位于阿鲁沙镇东北部,面积137平方公里。距离乞力马扎罗山50公里,海拔4566米的非洲第五高峰梅鲁山高耸于公园地平线。山顶和东边坡麓属于国家公园梅鲁保护区。公园内地势和海拔落差很大,大体上沿东南—西北方向由低到高攀升,相应地垂直分布着不同气候带的动植物。公园内有草原、山地森林、沙漠淡水湖泊、野生动植物等,野生动物有狒狒、非洲象、野牛、长颈鹿、河马、猎豹、鬣狗等。
贡贝河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西部、坦噶尼喀湖畔,北距基戈马(Kigoma)16公里,是一个狭长地带,面积52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最小的公园。这里生活着众多灵长类哺乳动物,其中黑猩猩闻名于世。
卡塔维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坦噶尼喀湖东部,面积4471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第三大国家公园。它坐落于比较偏僻的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狭窄山腰处,靠近鲁夸湖,是大羚羊、黑色羚羊和花色羚羊的避难所。雨季青葱繁茂,沼泽湖是大量水鸟的避难所,也吸引着坦桑尼亚河马和鳄鱼密集于此。旱季大象、水牛成群而来,此外还有种类众多的长颈鹿、斑马、黑斑羚、小苇羚。
基图洛国家公园是拟建中的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南部,面积412.9平方公里。这里有坦桑尼亚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草甸生态系统。这里植被丰富,有350种维管植物,被当地人称作上帝的花园。公园内生活着坦桑尼亚唯一的稀有登氏大鸨种群、濒临灭绝的青燕,还生活着地域性很强的山区沼泽鱼鹩、恩仲贝莺和齐本戈里食籽雀等。
马哈雷山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西部,与坦噶尼喀湖相邻,面积1613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后残存野生黑猩猩的聚集地。公园里生活着众多森林动物,包括红疣猴和红尾巴蓝猴以及多种色彩斑斓的森林鸟类。
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面积330平方公里。马尼亚拉湖是位于东非大裂谷底部的碱性湖。公园空气清新,阴凉湿润。这里是各种猴类的天堂,包括绿狒狒、草原猴和难得一见的蓝猴。鸟类超过400种,最引人注目的是粉红色的火烈鸟。
米库米国家公园位于达累斯萨拉姆以西283公里、塞卢斯以北,面积323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第四大国家公园、世界“十大国家野生动物园”之一,也是广阔的塞卢斯(Selous)动物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公园东、西、南三面环山,灌木丛生、牧草丰富,生活着狮子、大象、斑马、长颈鹿、角马、羚羊、河马、珍珠鸡等动物及400多种鸟类。
姆科马济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东北区,距离达累斯萨拉姆550公里。公园由姆科马济和温巴(Umba)野生动物保护区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大,森林茂密。公园内栖息着犀牛、野狗、豺狼、狮子、印度豹、美洲豹、捻角羚、长颈鹿、大象和斑马等众多动物及450种鸟类。
鲁阿哈国家公园地貌多种多样,包括东非大裂谷、河流系统、天然泉水、湿地、温泉和山丘,以及连绵不绝、风景如画的群山峻岭。公园拥有从未开发的几近原始的生态系统,动植物丰富。公园内大象聚居密度高,也是濒危野犬的栖息地,还生活着狮子、猎豹、长颈鹿、斑马、大角斑羚、黑斑羚、蝠耳狐和豺狼等大型动物,以及各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鸟类有571种,植物种类超过1650种。公园内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有些遗迹曾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阿拉伯商队的早期贸易路线曾途经此地,理查德·波顿和约翰·斯皮克等欧洲探险家也曾从此经过。
鲁邦多岛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维多利亚湖西南角,距离姆万扎西部150公里,面积240平方公里。除了鲁邦多岛以外,还有9个小岛。1965年成为禁猎区,1977年宣布为国家公园。岛上8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公园内的动物除了河马、非洲草原猴、香猫和猫鼬外,还有从外部引进的黑猩猩、黑白相间的疣猴、大象和长颈鹿等。
萨达尼国家公园位于巴加莫约、潘加尼和桑给巴尔历史三角的中心,占地110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唯一位于海边的野生动物避难所。毗邻海边,炎热潮湿,繁茂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群共同构成独特而迷人的自然景观。这里有大约30种大型哺乳动物和各种爬行动物和鸟类。除超过40种的鱼类之外,附近海域还会出现绿海龟、座头鲸和海豚的身影。
塔兰吉雷国家公园位于阿鲁沙西南部118公里、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南侧,面积2600平方公里。终年不干的塔兰吉雷河流经其中,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公园内著名的动植物有大象、瞪羚、角马、斑马、非洲岩蟒和猴面包树等。
乌德宗瓦山国家公园位于米库米国家公园西侧,占地面积1990平方公里,是坦桑尼亚唯一一座从海拔250米至2000米都有连绵不绝的森林覆盖的山丘。公园动植物丰富,有大象、斑马、长颈鹿、角马、河马;鸟类有400多种,其中4种是乌德宗瓦特有的。在有记录的六大灵长类动物中,红疣猴和白颈白睑猴是当地特有的。
(三)狩猎保护区
坦桑尼亚有16个狩猎保护区,如表1-8所示。
表1-8 坦桑尼亚的狩猎保护区
二 著名城市[12]
坦桑尼亚的许多海滨城市是因港口贸易而修建,许多内陆城镇则是当时商队去往中非地区、维多利亚湖或者回到东非海岸边上的主要休息地。在北部高地,德国人建立了许多小城镇,作为殖民统治和农业的中心。今天,坦桑尼亚的很多城镇和城市仍是各自所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拥有许多历史和文化景点。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第一大城市,也是东非仅次于内罗毕的第二大城市。它位于非洲印度洋岸中段,地处印度洋海岸线外宁静的海湾,扼西印度洋航运要冲。达累斯萨拉姆曾是坦桑尼亚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达累斯萨拉姆地处低纬度地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为25.8℃,雨量充沛,地表水丰富。
达累斯萨拉姆原为渔村,一百多年前,莫罗戈罗一带的库突人迁此建镇。1857年,桑给巴尔的马吉德苏丹在此修建宫殿。1862年建城,并得现名,意为“和平之港”。它曾是德、英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据点。1887年德国东非公司在此建立锚地。1891~1916年为德属东非首府。德国占领期间,达累斯萨拉姆既是殖民统治中心,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地区与印度洋和斯瓦希里海岸贸易、商业联系的主要据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迅速扩展。1961~1964年为坦噶尼喀首都,坦桑尼亚独立后为坦桑尼亚首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全市终年翠绿,环境优美,城市呈同心圆结构。
达累斯萨拉姆市工业产值占全国一半以上,以轻纺工业为主。达累斯萨拉姆是全国交通枢纽。这里的公路通往全国各大城镇。几条重要的铁路均从这里向内陆伸展。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及国内主要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港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东非的著名港口。全国2/3地区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这里集散。港口水域开阔,港内避风浪条件良好,仓库、修船、装卸设备齐全。
达累斯萨拉姆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新闻出版等事业都比较发达。有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技术学院及若干图书馆和研究所,还有著名的国家博物馆、自然村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国家视听中心、艺术中心和热带动物园等。
市内的地标和建筑物仍保留着德国和英国殖民统治的印记,也有不少保存较为完整的阿拉伯式古建筑。市内有许多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如圣约瑟夫天主教堂、白衣传教会礼拜堂、植物园和古老的州议会大楼。
达累斯萨拉姆是非洲重要的政治都市,许多重要的非洲国家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姆万扎(Mwanza)
姆万扎是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是位于维多利亚湖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与乌干达、肯尼亚之间的出口和运输业是姆万扎的经济基础。姆万扎周围农业发达,茶叶、棉花和咖啡种植园随处可见。姆万扎邻近鲁邦多岛国家公园和塞伦盖蒂西部地区,是坦桑尼亚最大的部落——苏库马人的中心地域。
阿鲁沙(Arusha)
阿鲁沙是坦桑尼亚第三大城市,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北邻肯尼亚。它位于梅鲁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之下,靠近坦桑尼亚国内主要的国家公园。西北部是塞伦盖蒂高原,东南部是马萨伊草原,中部是火山口高原。有埃亚西湖、马尼亚拉湖、纳特龙湖等断层湖,以及梅鲁山、伦圭山等火山。阿鲁沙海拔1409米,气候凉爽宜人。20世纪早期,德国人将阿鲁沙建成殖民行政管理中心。阿鲁沙是北部交通和工业中心,铁路通坦噶、蒙巴萨,公路通多多马、内罗毕,有坦桑尼亚最大的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阿鲁沙也是坦桑尼亚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重要中心,审判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及东非合作三方委员会的总部都位于此,被称作“非洲的日内瓦”。
多多马(Dodoma)
多多马是坦桑尼亚第四大城市,位于坦桑尼亚中部高原,南部高地的东端,接近国土的几何中心,东距达累斯萨拉姆400公里。多多马面积2669平方公里,海拔1115米,气候干燥凉爽。1974年,坦桑尼亚议会决定把首都迁至此地。
多多马位处交通要道,是当年从斯瓦希里海岸往内陆进发到坦噶尼喀湖的商队路线上的休息站。多多马曾是中部地区农产品和牲畜贸易中心,有面粉、碾米等工业,但由于干旱少雨,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早期,多多马是中线铁路上的主要站点,经此农作物被运到达累斯萨拉姆的港口再转出口。如今,多多马依然是全国交通枢纽,是中央铁路和著名的非洲国际公路干线大北公路的交会点。
迁都后,多多马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路网建设、工业建设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较快发展。此外,多多马也是坦桑尼亚新兴的酿酒业中心。
姆贝亚(Mbeya)
姆贝亚位于坦桑尼亚南部高地深处、坦赞边境附近。最初建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这里发现了金子,掀起了“淘金热”。
姆贝亚是坦桑尼亚西南地区的农业中心。姆贝亚山延伸至北部,普罗托山(Poroto mountain)延伸至东南部,周围有大型咖啡和茶叶种植园、香蕉农场和可可园,姆贝亚是上述农产品包装和运输中心,也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马拉维往来交通的中转点。
莫洛戈罗(Morogoro)
莫洛戈罗位于南部高地、乌卢古鲁山底部。莫洛戈罗地处坦桑尼亚的农业中心地带,种植有烟草。莫洛戈罗是坦桑尼亚国内传教事业的工作中心,城镇里有各类传教站,还有许多学校和医院。
坦噶(Tanga)
坦噶是坦桑尼亚第二大港口,是海运进出口和对外贸易中心。历史上,它是到中非内陆地区寻找象牙和奴隶的商队路经的休息站。20世纪初期德国占领时,坦噶是殖民统治的中心。城市仍保留有许多古老的殖民统治建筑和少数阿拉伯风格的房屋。
巴加莫约(Bagamoyo)
巴加莫约在斯瓦希里语里的意思是“把您的心留下”,它是东非海岸线上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是古代奴隶商队和象牙贸易商队从坦噶尼喀湖步行到桑给巴尔路途中的休息站。它曾是呼吁废除奴隶贸易的传教活动的中心地区。
现在,巴加莫约是罗望子独桅帆船制造中心。镇上仍耸立着几座德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物,以及斯瓦希里风格的建筑和古老的奴隶城堡。
伊林加(Iringa)
伊林加位处坦桑尼亚南部高地,靠近多多马和莫洛戈罗。伊林加在历史上是殖民统治的中心。德国人于占领期间在这里建镇,以抵御赫赫部落的战士。伊林加还是一战和二战时多场战斗的发生地。小镇邻近小鲁阿哈河(Little Ruaha River)和鲁阿哈国家公园。
卡拉图(Karatu)
卡拉图镇在去塞伦盖蒂和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的路上。德国殖民统治时期,卡拉图曾是重要的城镇。气候凉爽,山林郁葱。卡拉图是地区农业和制造业中心。火山山坡上和卡拉图镇周围有大片平整的农田,种有经济作物。咖啡豆是主要的出口作物。
基戈马(Kigoma)
基戈马是坦桑尼亚西部城市和湖港,位于坦噶尼喀湖东北岸,是基戈马区首府。基戈马历史上曾是贩卖奴隶的据点,也曾是铁路中心线路最后的停靠站,现为渔港,也是稻谷、植物油和鱼类产品集散地。它是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央铁路终点,湖运连通布隆迪的布琼布拉和刚果(金)的卡莱米。
基卢瓦(Kilwa)
基卢瓦位于坦桑尼亚南部海岸,有古老的基卢瓦基西瓦尼遗址。
米金达尼(Mikindani)
米金达尼位处印度洋海岸,是斯瓦希里人的遗址,与周边的姆纳兹湾-鲁伍马河口海洋公园(Mnazi Bay-Ruvuma Estuary Marine Park)的美丽海滩一同构成宁静祥和的世界。
莫希(Moshi)
莫希位于乞力马扎罗山山下,是坦桑尼亚的咖啡生产中心。咖啡拍卖会是这里的盛事。糖料种植园对地区经济也很重要。
姆特瓦拉(Mtwara)
姆特瓦拉是位于坦桑尼亚东南海岸的小镇,位处马孔德高原附近,与莫桑比克交界。与姆纳兹湾—鲁伍马河口海洋公园相距不远。姆特瓦拉是二战后由英国人建立的,当时计划作为大型农业中心发展花生种植园,缓解英国战后食物短缺,后来这一计划失败了。
穆索马(Musoma)
穆索马镇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的岸边,邻近肯尼亚,拥有港口。尼雷尔的家乡在其附近,建有著名的尼雷尔博物馆。
潘加尼(Pangani)
潘加尼位于潘加尼河注入印度洋的地方。潘加尼河流经城镇的北部地区,将古老建筑物和现代市场与南部地区的农场和小房屋分隔开。
潘加尼曾经是斯瓦希里人与非洲大陆进行贸易的中心,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镇上有古老的德国行政建筑——博马,也有不少殖民风格和传统斯瓦希里风格的古老房屋。
塔波拉(Tabora)
塔波拉镇位于坦桑尼亚西部内地,很安静。历史上,塔波拉曾经是重要的贸易地点和中转站。19世纪,塔波拉是象牙和奴隶大型贸易的中心,欧洲人到来后,成为重要的传教站。德国占领期间,塔波拉曾是整个东非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塔波拉现在仍是重要的运输中转站。铁路中心线路在塔波拉有分支线路通往基戈马和姆万扎,塔波拉周围地区以生产蜂蜜享誉全国。
三 著名建筑
坦桑尼亚的建筑可分为三种,即传统型、现代型和融合型。传统型建筑主要在农村,现代建筑集中于城市,大多数是殖民地时期欧洲和美国式的设计风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便形成了第三种建筑样式。沿海城市的许多建筑具有传统中东风格。
坦桑尼亚最有名的建筑物有阿斯卡里纪念碑(Askari Monument)、自由火炬和皇宫博物馆。
阿斯卡里纪念碑是为了祭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英国军队的非洲阵亡士兵建造的,位于达累斯萨拉姆中心,于1927年揭幕。纪念碑的主体是“阿斯卡里”,即一个士兵的青铜雕像。雕像由英国雕塑家詹姆斯·亚历山大·史蒂文森创作完成。雕像上的士兵手持步枪,刺刀指向达累斯萨拉姆港口。雕像下面有一个基座,基座狭窄的一面上刻有用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写的献词,宽广的一面上刻有非洲士兵和英国战斗的场景。
阿斯卡里纪念碑所在地以前立有一座雕像,雕像的主人是德国探险家、陆军少校魏斯曼(Hermann von Wissmann),他是19世纪晚期德属东非总督。雕像于1911年揭幕。雕像中的魏斯曼呈站立状,一只手放在臀部,另一只手持剑,目光投向港口。他的脚下,是一名非洲士兵、一只死亡的狮子和一面德国国旗。1916年英国人到来后,把这座雕像移走。
自由火炬是坦桑尼亚国家的象征物,象征自由和光明。1961年12月9日由尼雷尔在乞力马扎罗山点燃,寓意“照亮国家,给绝望者带来希望,给有敌意处带来爱,给有仇恨处带来尊重”。每年7月7日都会举办自由火炬传递活动,人们从不同的地方会集于此,现在是跑向新首都多多马。
皇宫博物馆位于桑给巴尔,是桑给巴尔石头城的主要历史建筑,当年是苏丹宫殿。宫殿有三层,为白色墙壁。宫殿始建于19世纪后期,供苏丹和家庭成员居住。1964年,革命后的桑给巴尔把它更名为人民宫,作为政府所在地,1994年改作展示有关桑给巴尔皇家史和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存放了桑给巴尔早期历代王储肖像和他们使用过的日常用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中心于2013年建成,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集会议、宴请和媒体发布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会议。主要设施包括可容纳1000人的大型会议厅、中型会议厅、多功能会议厅、休息厅、新闻发布厅、中小会议室及配套设施。设计注重经济实用,利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和现代手法,给人以和谐、庄重之感。主入口处弧形柱廊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寓意“开放的非洲”;中心对称的布局形成“一方美玉”,体现中国“美玉赠友人”的真诚;大会议厅、休息厅装饰有凸显地方风情的木格、花窗、木梁,并结合中国传统木构形式,兼具时代及地方性。
[1]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countries/tanzania-population/,2019年2月1日检索。
[2]坦桑尼亚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nbs.go.tz。
[3]张家旗、陈爽:《坦桑尼亚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5期,第610~617页。
[4]http://unstats.un.org/unsd/demographic/products/dyb/dyb2.htm.
[5]根据2002年的数据。
[6]Kefa M.Otiso,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nzania,Creenwood,2013,p.43.
[7]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The World Fact Book”.
[8]“Islam and Christianity in Subsaharan Africa (2010),” Pew Research Center's Forum on Religion & Public Life.
[9]http://news.eastday.com/w/20100721/u1a5345054.html.
[10]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chinese/archives/207331/#.WZkwjZ73ctI.
[11]公园的译名依据坦桑尼亚国家官方网站,引用信息也多来自该网站。
[12]http://www.visittanzania.com.cn/towns_and_citie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