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研究意义与基础
一 本课题研究的缘起
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这一概念,指出参加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1]虽然当时尚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自登上历史舞台起,就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这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各项的生命线。
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这是决定我国高校根本性质的重要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指示,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国内外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时,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育人的合力和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开展富有成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4]育人和育才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且要以育人为本。一个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的“德”指的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在道德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品质。唯有如此,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相统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国外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一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选择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以李申申教授为首席专家,在已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于2015年12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VEA150005),该课题的获批促使我们担负起研究的责任,促使我们在此方面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书以河南省为例,侧重于对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也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积极配合,这一成果只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即令如此,我们仍期望该成果对河南省乃至对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提升都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