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自20世纪初期的劳动价值论大讨论以来,随着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流行,学术界很少再关注价值理论。原因固然在于其抽象性,也在于有关价值源泉一元或多元问题几经辩论,除了一堆似是而非的“新概念”或“新思想”外,没有得到任何比较公认的结论。这就导致目前国内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似乎有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
然而,对价值理论的回避无法改变它作为经济学大厦基础的事实。在欧美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就以严谨的方式进行着,并且效果也不错。例如,从劳动价值论的支持率来看,它在欧美经济学界也只有很小的市场,但在经济学科以外的其他社会学科,有着普遍的支持和使用,近年来在大学生中也很流行。
除了纯粹学理上的探讨,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者还从西方主流理论中学习到很多。[3]用实证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就是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个方面。事实上,这种方法,早在150年前的《资本论》中就有了。马克思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推断工人的经济状态和收入分配情况,例如联合王国的各种统计材料、英国议会各种委员会的材料、英国工厂巡视员的报告等,只是限于当时的统计手段不太发达。尽管如此,马克思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信息用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不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经验检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其中的概念过于抽象,而经济统计中提供的数据,所基于的概念,往往是市场运行层次的。二者很难直接一一对应,往往需要一些跳跃或技巧性变换。[4]也正因此,这类研究中往往产生了大量对马克思经济学概念的重新定义,或混乱的理解,有的与马克思的经典界定相距甚远,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并不缺乏这种经验研究的种种尝试,尽管相对于浩如烟海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文献来说,这些尝试显得寥若晨星。例如,对马克思概念体现的国民财富进行估计,对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变动趋势和经济危机进行经验研究。[5]
本文集中关注劳动价值论的经验研究。“劳动价值”是一个纯抽象的概念,通过“交换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等概念则在不同层次上把它同现实经济联系起来。经典的命题是,价格由价值决定,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调节社会劳动的配置。这一命题似乎意味着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同市场价格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它是一个经验上可以证伪的命题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到市场价格的重心——“价值”?它是如何一步步转形为我们可以大量观察到的市场价格的?转形之后劳动价值论还能成立吗?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评论性回顾,第三、第四部分是测度价值、价格及其偏差的理论模型与计量经济方法,第五部分是中国经济的实际表现及其与其他国家经济的比较,最后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