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的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及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关注的是那些在越南的汉语学习者,调查对象是来自越南岘港市两所大学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些研究对象是因为笔者是越南人,从小生活在越南岘港市,本科时在外语大学(岘港市)读过两年汉语专业,并且2010年在维新大学做了半年的国际汉语实习教师,所以对越南岘港市这两所大学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便于调查的顺利进行。

越南岘港市只有三所大学举办汉语教学:外语大学有专门汉语教学,维新大学和师范大学的部分专业将汉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本次调查的被试是来自岘港市外语大学和维新大学的汉语学习者。研究对象的选择是一项颇费功夫的工作,既要求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也要求他们在语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以便对不同情况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最终以学习汉语半年以上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在问卷发放之前,笔者统计了这两所大学各个班级以及汉语学习者的总体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配额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并进行了调查。

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为91%。剔除未完成和规律性作答等废卷23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59份,问卷有效率为79.5%。其中来自外语大学的有效问卷为85份,来自维新大学的有效问卷为74份。有效问卷率不高主要源于问卷过长。问卷中文版共4页,考虑到被试的汉语水平可能不足以完成中文版的阅读,所以把问卷翻译成越南语后施测。越南语版问卷共9页,有被试指出问卷太长了,但是在施测之前,笔者进行了细致、认真的指导和说明,所以,有效问卷的施测质量总体较好。

(二)研究方法的使用

1.课堂观察法

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课堂观察表,粗略地记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变化过程,大体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这为其后调查法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问卷调查方法

从问卷设计、调查对象选择到问卷发放、回收都遵守问卷调查方法的基本规范。主要使用已有的量表调查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语言能力等问题。笔者首先抽样选取几位学生对问卷进行预测试,然后根据试用情况修改问卷并制定正式问卷,最后全面发放正式问卷。问卷发放时,要求被试认真地阅读指导语,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作答,同时说明该调查的目的并承诺会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加以保密,借以减轻被试的疑虑。

3.访谈法

考虑问卷法无法深入获得信息的缺陷,本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其中几个被试采用了深入访谈的方法,尽量让受访谈者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以便深入了解被试的学习动机及其学习策略选择的深层原因,既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又增加本研究的说服力。

4.统计分析方法

将问卷收回后录入SPSS 13.0,使用该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讨论与总结。

(三)测量工具的选用

1.自编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本调查表涉及被试的性别、年龄、专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汉语学习的时间长度、是否华裔、汉语水平自评等级等。

2.汉语学习动机取向量表

该量表是AMTB量表的一部分,共8道题,涉及两个动机维度:融入型动机取向和工具型动机取向。每个维度包含4道题目,采用7点利克特计分方法计分(A.非常反对;B.比较反对;C.有点反对;D.不好说;E.有点赞同;F.比较赞同;G.非常赞同)。对于该量表的使用参照了以往学者的做法。[1]该表被各国学者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次研究中,其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

3.汉语学习动机类型量表

该量表由孟伟编制,共有21道题,涵盖了6种汉语学习动机:文化融入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工具动机、外在压力动机、成果动机及教育动机。该量表采用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5点利克特计分选项。在本研究中,其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4.汉语学习策略量表

本研究选用以Oxford于1990年所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为基础改编的汉语学习策略量表作为测量工具。Oxford编制的SILL具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在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中被广泛使用。[2]该量表共有50道题,包括6个分量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每个题项提供了5点利克特计分选项(A.从不这样做;B.偶尔这样做;C.有时这样做;D.经常这样做;E.总是这样做)。在本次研究中,该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9。

(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问卷回收后,首先进行完整性检查,剔除回答不完整和规律性作答的问卷,将有效问卷与无效问卷分别编码。有效问卷的数据直接录入SPSS 13.0。在正式进行统计之前,对每个变量都进行统计描述,确认没有异常数据后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