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授地理学文选(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地理专题论文 经济地理学研究

苏联之经济资源

鲍觉民

苏联版图兼跨欧、亚两洲,就一九三八年言,面积共为二千一百余万方公里,人口达一万〖万〗七千万。故其国土之广,世界各国,除英帝国外,罕有其匹;人口之众,亦仅次于英帝国及中国。若就欧亚两部份分别言之,则欧俄面积虽仅占全国四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四分之三;反之,则亚洲部份面积虽占全俄四分之三,但人口则仅占全国四分之一。

苏联为世界重要之农业区域。其农田面积,约占全世界五分之一,大于法、德、英、义四国农田面积之总和。近年虽努力工业化之运动,但农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谷物、木材至今仍为出口之大宗。其农业在全国经济上之重要,于此益可想见。

其主要之农产物,当推食物原料之黑麦、大麦、小麦、燕麦、甜菜及马铃薯,及工业作物中之棉花与亚麻数者。计黑麦产量,占全世界二分之一以上;小麦、大麦、燕麦及马铃薯各占全世界产量四分之一左右;甜菜产量,占全世界五分之一。凡此数者,就产量言,悉居全世界之第一位。至如工业作物或衣服原料之棉花及丝麻,前者年产达全世界六分之一,仅次于美国及印度,居世界各国产量之第三倍[位];而后者产量,则高达全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二以上,为世界最大产麻国家。

近年苏联农业之进步,不仅见之于各种农产物之增加,及其在世界上所占之重要地位,而尤在于农业社会化与机械化之推行。当一九二八年,苏联实行第一次五年计划,其在农业方面,即极力推行集体农场,鼓励小农参加,由政府筹与耕种机器,并给予各种便利;同时积极将富农被没收之土地,辟为大规模之国家农场。此种农业社会化之运动,推行至速,成绩极著。至今苏联就农田面积言,百分之九十九,均属此种社会化之农场;私有农田,寥不可见。且在此类大规模之社会化农场中,机械之应用,极为普遍。实则苏联农业机械化之推行与农业社会化,乃为相辅并进。昔苏联农民耕作方法,本极落后,悉赖人力及兽力,自创始集体农场后,政府即在各地广设农业机械站,供给农场所需之各种农业机械,并予农民以各种技术上之帮助。一九三〇年,苏联全国农业机械站,不过一百四十五处,一九三八年,增至六千三百余处;同时则农业拽引机之数目,亦自一九二九年之三万五千架,增至一九三八年之四十七万架,而为今日世界各国中应用农业拽引机之最发达者。

苏联之主要农业区域,固[因]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之限制,当以欧俄中南部之黑土带,最为重要。尤以小麦、黑麦及甜菜之生产为多,称为苏联之谷仓。近年苏联之农田面积,颇多推广,如中央亚细亚及高加索北部各地棉田之扩展,可为显著之例证。

近年苏联科学家,对于各种矿藏之调查与勘测,极为努力,成绩斐然,但因新矿区之发现甚多,藏量估计,颇有出入。惟各种矿产,自两次五年计划完成后,突飞猛进,则为公认之事实。兹就苏联近年对于各种矿业资源之开发及利用情形,可大别之为四大点:(一)产量超过本国消费之矿产,为石油、黄金、白金、锰、磷数者,其中尤以石油一项,最为重要。(二)产量与本国消费量略等之矿产,亦即可以自给之矿产,为煤、锌、盐及黄铁矿等。(三)产量不敷本国消费之矿产,为铜(百分之八十可以自给)、□(百分之六十可以自给)、汞、钨、铝等。(四)本国缺乏,全部或大部分有恃入口者,为锡、镍、□及硫黄等矿产。

苏联石油之储藏及产量,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之第二位。其主要油区,乃在黑海与里海中间之高加索一带,而以巴库附近为中心产区。近年来,乌拉山之南部,又有新油田之发现,而远东方面,亦有库页岛之油田。苏联煤藏,在已往之世界统计上,地位甚低,惟近年来颇多新发见,据称其总储量,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不相上下,居世界之重要地位。其近年煤之生产,增加甚速,亦仅次于美、英、德三国,居世界之第四位。其主要煤区,为欧俄南部之多纳资附近,产额常占欧俄百分之八十左右,且其煤藏,亦极丰富;其次则为莫斯科以南之都拉附近,产煤亦多;又在乌拉山之东部,西伯利亚之西部,以及贝加尔湖附近,煤田之分布亦广。苏联铁藏,按已往估计,西部较东部为多,近经全国经济地理学家之勘测调查,已发现之新矿区不少,以乌拉山及西伯利亚一带为多。惟目前苏联主要之铁矿生产,乃在欧俄多纳资煤田以西约三百公里之地,因附近煤、铁富源,蕴藏既丰,且亦毗连相接,尤为今日苏联最重要之工业区域。近年苏联因重工业发展之迅速,生铁及钢之产量,均仅次于美国及德国,居世界之第三位。

苏联两次五年计划之主要成绩,尤在工业之发展,十年生聚,使苏联自工业落后之国家,一跃而为世界最重要工业国之一,而与西欧之英、德等高度工业化国家,直可并驾齐驱;其中且有几种重要工业,顷已超越英、德,而与美国相颉颃矣。如就苏联与德国近十年来一般工业制造品产量进步之情形,比较言之,假定一九二九年之指数为一百,则一九三八年苏联之产量为四一三,较十年前增加四倍有余[1],而同年德国则仅达一二六,不过增加四分之一。当一九一三年,俄国煤产仅及德国六分之一,铁矿砂之生产仅及德国三分之一,而纯钢产量亦仅为德国五分之一;及一九三八年,则苏联煤及纯钢之产量,已一跃而达德国三分之二以上,而铁矿砂之产量,则远在德国之上。其进步之迅速,洵足惊人。

苏联已[曾]经几无重工业之可言,自两次五年计划完成后,矿工业之发展,已有惊人之表现,其勇往奋发之精神,殊足为吾人之矜式。其最为举世瞩目之伟大成绩,当为其电气事业之进步。当一九一三年帝俄时代,全国电厂之总容量,约为一百万,其中大半为蒸汽电,且电厂设备,破旧不堪,用于工业用途者甚微。及革命成功后,当局深感原动力之供给,为新工业建设之先决条件,致力于水电事业之发展,其第一次五年计划中之尼伯河上水电厂,不啻为其中心之建设,于一九三二年如期完成,总设计容量为八十一万匹马力,仅此一处所发生之电力,即较诸一九一三年帝俄时全国所有电站之总发电量为多。就一九三七年之统计,苏联全国电气容量,达九百五十万,较之一九一三年,约增十倍。

苏联近年工业之发展,不仅见之钢铁及电气等产量之增加,其机器制造业进步之迅速,尤足惊人。如以一九二九〖年〗之机器制造业产品总值之指数为一百,则一九三八年增至九二六,十年期间,增加约达十倍,远非其他国家所可及。此种机器制造业之产品,应用之于各种生产事业,如采掘煤田,提炼石油,耕种收割,采伐森林及沿海渔业等各方面,其劳动机械化之发展,与三十年前帝俄时代之大半依赖人力与兽力者,迥异者[其]趣。一面由于机械之普遍应用,一面由于技术之日益进步,每一工人之劳动生产力,大为增高,就一九三八年苏联大工业中每一工人之劳动生产力,较之一九一三年,增高约为四倍。

苏联之主要工业区,原为欧俄之乌克兰及莫斯科附近两区,良以地位适中,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并接近煤区及各种食料与原料之生产区域,故除钢铁、机器及电气等重工业外,莫斯科附近之纺织业及其他各种轻工业,亦甚发达。近年则因各种新矿之开发,新工业区域之建立,有逐渐东移趋势,其中尤以乌拉山一带为严重处。

近年苏联经济之进步,其于农、工、矿业之发展,略如上述,至于交通之开发,亦有足称述者。实则一国经济,欲有平衡发展,非有纵横交通之工具为之贯穿不可。苏联地形,无论欧俄及西利伯亚之大部,均属平原坦荡,河流甚多。其在西伯利亚方面之重要河流,冬季半年,气候严寒,长久封冻,且流向自南而北,注入北冰洋,航运之利,至为有限。至于欧俄平原之诸大河流,均发源于中央较高之洼地,分流波罗的海、白海、黑海及里海,因地形大致平坦,故河流颇长,而坡度极小,诸河流入之海虽异,惟其上流则相距甚近,极易利用运河加以联络,加之苏联陆路交通不甚发达,因此水上运输,益见重要,所惜气候严寒,冰期久长,且一部份河流注入里海(如有名之伏尔加河),不能通达外洋,河流之功用,不免因之减色耳。近年苏联对于欧俄各河之整治,详拟计划,并已进行开凿运河,一面联络境内各河,一面贯通波罗的海、白海、黑海及里海等四海之航运,目前业已部分的完成运航,全部工程之告成,为期则尚有待。至今苏联境内不少货运,如木材及农产物等较为笨重之货物,仍赖于水运者为多。

苏联铁道里程之长度,虽有八万五千余公里,但以面积辽阔,仍觉不敷应用,且当初铁道于建筑时,多寓军事目的,对于产业之开发,殊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至如公路情形,依最近统计,苏联境内,计有各种公路,共达二百万公里,但其中铺有路面,堪以驶行汽车者,不过十万公里,其余均已败坏,急待修理。苏联近年交通发展之速度,未能步武工业,实为其最大缺点;在平时已感于交通工具之供不应求,战时尤为军事上之一大弱点。不过苏联铁道及公路建筑之进展,虽较迟缓,但因重工业之发达,载重汽车及火车头等之制造,增加甚速。如一九三八年,苏联汽车之数目,达五十万辆以上,其中载重汽车约四十五〖万〗辆,为可以注目之事。

苏联以地跨欧、亚两洲,地广人稀,资源丰饶,但在帝俄时代,□欧人民,一向以“亚洲式之欧洲国家”称之,讥其虽在欧洲,而具有亚洲进步迟缓之情形。近则苏联自实行两次五年计划后,其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虽西欧国家,亦有望尘莫及之势;且近在乌拉山以东及中央亚细亚与西伯利亚,着意经营,工业中心有逐渐东移趋势,可知其国家利益,实为东西并重,其对于远东大局之重视,亦不亚对于西疆之注意。至其近年农、工、矿业诸方面之突飞猛进,举世瞩目,其于革命后抗战建国,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经巨大之牺牲,终能奠定建国大业,成效炳然,实为世界近代史上所罕见,而足为吾人效法者也。

《当代评论》第1卷第2期,1941年7月14日


[1]应为三倍有余。以下还有多处类似的计算错误,不再一一标注。——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