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国际政治的问题与反思
自主性发展与第三世界的依附性陷阱
——世界现代化两条道路及其命运比较
国际经验显示,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即保持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最终成为发达国家;另一种是陷入贫富分化、政局动荡、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而中国已改革开放30多年,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回顾其他国家经济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不无裨益。
问题的提出
综观世界,一个普遍存在但又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竞逐富强,渴望赶超别国,但最终结局却差之天壤。许多国家早就开始现代化(如拉美国家),至今仍徘徊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还有一些国家启动现代化很晚(如韩国),却日趋跻身发达国家俱乐部。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发展战略选择的不同。不同的发展思路导致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设计,最终使国家命运出现巨大差别。凯恩斯就曾说:“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倒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1]
大体来说,国家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两个彼此相关的重大问题:什么是国家财富的基本来源?采取何种战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对于国家财富之源的探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曾出现过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重点发展农业,以法国的魁奈为代表)、重商主义(将货币视为财富象征,将商业和外贸作为致富手段,主张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以英国的托马斯·孟为代表),以及强调工业发展的重工主义(将工业视为财富来源,以英国的亚当·斯密为代表)。在现当代,重农主义早已销声匿迹,但类似重商主义(重视外贸和赚取外汇)与重工主义(注重本国产业发展)的思路分野则一直延续至今,并体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世界主义),它主张各国根据本国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中自由流动,国家间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其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这种发展思路导致的是出口导向战略。另一种是经济民族主义,它强调自主发展,力主国家干预和保护民族产业,其早期代表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由此导致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这两种发展模式到底哪种更能实现国富民强,或者说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模式,归根到底要靠世界各国发展成败的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