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依附性陷阱:第三世界的发展困境与道路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超越两难处境:政治转型应循序渐进

政治变迁是时下流行语,其潜台词就是现行政体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就像人体有病一样,需要想办法治疗。而政治变革就是一种改变原状态的治疗方案。常识告诉我们,好的治疗方案能够将病治好,使身体变得更强健;糟糕的治疗方案则只关注根除病灶本身,而不顾及由此给整个身体带来的副作用,结果很可能是病灶消除了,病人身体也垮掉了。而政治变革是国之大事,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因此更需实事求是。正像衡量治疗方案的好坏,是能否使身体更强健一样,评价政治转型的成败,不应该简单地看是否走向民主化(如全民选举、多党竞争等),而是看这种变革是否富国强民、增强综合国力。

本文认为,代表性和有效性是衡量第三世界政治优劣的两大指标,第三世界政治变革应遵循“两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真正增强代表性,使政策真正体现多数人的意志;二是有利于增强政府效能和执行能力。两大标准缺一不可:没有代表性的政治更替,很容易产生将民主视为权贵统治工具的“封建民主”、“寡头民主”乃至“君主共和制”;而没有有效性的政治更替,就会像战后伊拉克那样,空有建设国家的蓝图和纲领,却无基本的贯彻实施能力。尤其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基本政治保障。

翻开世界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第二轮工业化时期的国家,都是在威权体制下完成的现代化,美国黑人投票权到1965年才真正实现;瑞士到了1971年所有的妇女才获得投票权,瑞士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在现当代,有学者比较了韩国、巴西、印度、尼日利亚等国后得出结论:“后开发地区的有效力国家一般创立于工业化经济崛起之前,因为以支持投资者获取利润为主旨的国家干预,已被证明是工业在后发展国家崛起的先期条件。”[49]最早实现民主的印度,其经济发展就十分缓慢。经济发展与民主并非不能并存,但关键要看时机选择。“如果在工业化之前,当‘赶超’任务很重时,将发展主义与民主结合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工业已经发展,任务顺序不同时,将发展主义与民主结合在一起就变得相对容易得多。”[50]

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政治转型,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政治转型并非从威权政府一步跳到民主政体,而必须谨慎渐进,有主次先后之分。一方面,要确保不丧失有效性优势,为此应推动中央集权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重点是逐步增强政权代表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关键任务是推进社会改革,最大程度地消灭贫富差别,建立扁平化社会。“因为国家制度并不是第一性和基本的,第一性和基本的东西是社会制度。”[51]唯有真正经历过社会变革,才可能摆脱军人干政和弱势民主的双重阴影,为真正实现政治现代化和国家富强铺平道路。


[1]本文合作者为林海虹。

[2]不少学者认为“第三世界”概念已经过时,实则不然:首先,“三个世界”力量梯次分布的格局仍然存在,新兴国家崛起并未根本改变这一格局;其次,“发展中国家”侧重经济属性,“第三世界”侧重政治属性,这就像“西方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概念一样,不能简单混同。

[3]〔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4]〔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2000。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1页。

[6]〔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第34~38、47页。

[7]〔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第487页。

[8]Hilal Khashan,Arabs at the Crossroad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ism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p.64.

[9]〔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55页。

[10]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11页。

[11] Roger Owen,State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Routledge,2000),p.149.

[1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493页。

[13]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StateClas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1990),pp.412-413.

[1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220页。

[15]〔英〕彼得·高恩:《华盛顿的全球赌博》,顾薇、金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240页。

[16]〔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第516、520页。

[17]〔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第3~4页。

[18]〔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13页。

[19]〔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2~63页。

[20]〔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1]李德昌:《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第41页。

[2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185页。

[23]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StateClas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1990),pp.413-414.

[24]〔英〕狄利普·希罗:《中东内幕》,赵炳权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第117页。

[2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70页。

[26]〔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179页。

[27]〔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3~64页。

[28]Alam Richards and John Waterbury,A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iddle EastStateClas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1990),p.410.

[29]David Schenker,“Sick Man on the Nile,”Weekly Standard,September 2,2010.

[30]〔英〕彼得·高恩:《华盛顿的全球赌博》,顾薇、金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239页。

[31]〔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223页。

[32]〔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0页。

[3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311页。

[34]〔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第269页。

[35]姜万吉:《韩国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第267页。

[36]〔美〕斯迪芬·海哥德、罗伯特·R.考夫曼:《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张大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2页。

[37]Roy R.Anderen,Robert F.Seibert,Jon G.Wagner,Politics and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Sources of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Prentice Hall,Inc.,1987),p.210.

[3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第241页。

[39]〔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第201页。

[40]〔美〕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彭灵勇译,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第122~123页。

[41]Roger Owen,State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Routledge,2000),p.240.

[42]〔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第3页。

[4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30页。

[44]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19页。

[45]〔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张志明等译,新华出版社,1981,第1页。

[46]〔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雷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第396页。

[47]〔美〕彼得·高恩:《华盛顿的全球赌博》,顾薇、金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217~218页。

[48]〔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10页。

[49]〔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2页。

[50]〔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第280~281页。

[51]〔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