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林和小林》:创作背景与历史
文学作品往往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时代环境往往也会成为作家创作的驱动力。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社会环境,了解《大林和小林》的创作背景与历史。
模仿苏联儿童文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整个世界局势分为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提出“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就像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一样。
国家政策的改变,会引导社会各个方面的改变。中国儿童文学毫不例外。当时,大量的苏联儿童文学观念和作品被引进或翻译到中国国内。所以,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对苏联儿童文学模仿的结果。当时,苏联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要把儿童教育成“很有文化、很有教养、很有朝气、很坚定、不怕困难和障碍……”的人。
为童话创作做准备
张天翼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进入到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1950年夏天,团中央少年部《中国儿童》的编辑前来约稿,并转达团中央领导希望作家撰写反映新中国儿童生活的意见。后经团中央少年部的介绍和安排,张天翼与鲍家街小学的师生取得了联系,了解、熟悉少年儿童的生活,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做准备。
由此可见,即使是大作家,在写作之前也要融入到环境中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四十年代的主题
《大林和小林》是张天翼发表于1932年的长篇童话,发表于解放前。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用辛辣的讽刺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也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小市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揭示现实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畸形社会的弊病,《大林和小林》典型地反映着张天翼20世纪30年代童话的基本风格,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漫画化的讽刺喜剧手法、荒诞不经的情节、层出不穷的闹剧场面以及滑稽、幽默、儿童化的语言,令作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新时代的主题
时代的号召之下,张天翼五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与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在主题上有了很大的区别。“四四格”、“秃秃大王”之类的反动军阀和统治者已经被打倒,和他一伙的狐群狗党也不复存在。新中国的少年也不再像小林、乔乔、小民子、冬哥那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背起书包上了学校,他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薪新的世界,美好的前程。他们热爱新中国,热爱人民,有远大的理想,愿意做一个好学生、好少先队员。
但有的孩子往往有点懒,有的不爱动脑筋,有的看见好玩的东西就忘了学习,有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肯劳动,可是回到家里就要大人帮他做这做那……正是考虑到儿童存在这些现实的问题,本着“教育本位”的儿童观念,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张天翼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儿童文学写作的大旗——《宝葫芦的秘密》就是其中的代表。
课程总结
无论作家是否感受到,社会环境与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这不仅仅体现在小说中所展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体现在作家在小说中流露出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