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酒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低度酒:历史与真相

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

应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不知从何时开始,喝酒,尤其是喝白酒,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负担。与其同时,低度酒由于其度数低、口味淡、入喉顺,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为什么人们对低度酒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低度酒和高度酒究竟有什么区别?低度酒真的“好喝不醉”吗?让我们跟随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去一探究竟。

2015年7月,我的公众号“陈香老酒”发布了一篇科普类的文章《那些忽悠了我们多年的低度酒真相》,文章一经刊发便被各路媒体疯狂转载(当然,大部分转载都没有标明原创出处,这是在中国做原创研究人的悲哀)。

事实证明,普通民众对酒知识十分匮乏,超出了我的意料;而做好酒类知识的科普,更是责任所在。

不知从何时开始,喝酒,尤其是喝白酒,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负担。动辄52度、53度的白酒,少喝则怡情,喝多对肝脏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与此同时,低度酒由于其度数低、口味淡、入喉顺,更容易为大众接受。酒桌上经常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喝低度酒,对身体更好?”“低度酒是不是粮食酒?”“低度酒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了解一件事情的原委,需要从本质出发

酒的度数是什么?

目前国内采用的酒度表示法称为“标准酒度”,这也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酒度表示法。这种酒度表示法通常采用百分比形式,即酒中酒精(乙醇)的体积百分比。例如,我们常在酒类包装上看到52% vol,这其中的vol便是volume体积一词的缩写,指的是100毫升体积单位的白酒中含有52毫升的酒精。

根据酒精含量的多少,酒又可分为高度酒和低度酒,不过这两种酒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度数划分规定。通常情况下,41度以上的白酒,被称为高度酒;而41度以下的白酒,则被认为是低度酒。

了解高低度酒的基本界定后,再让我们从历史出发,见证在中国,酒的度数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应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老祖宗的酒,从最一开始存在的形态而言,应是低度的。无论是传说中的黄帝、仪狄、杜康,还是考古学界推定的猿猴造酒,酒之诞生应来自上天的无意之举。而人类有意识地酿酒,则是在模仿大自然中果实成熟发酵的过程。

自然发酵的酒,度数可想而知。汉代人“能饮一石”(据查,汉代石为容量单位,相当于20升,约为29.95千克。编注),其度数不过6度上下,酒也不过是米酒,距离真正黄酒的标准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即便是闻名至今的唐代剑南烧春,尽管有“烧”字让人难免误以为是烧酒,其度数也不超过10度。试想李白赋诗百篇必须喝上一斗酒(合12斤左右),这对酒仙的膀胱是一种不小的考验。古时的人们一直在追求更高度数的酒,这种对高度酒的追求到了元朝终于得偿所愿,从欧洲和中亚引进的蒸馏酒法大大提高了酒的度数,其所酿造的酒又被称为烧酒、火酒。至此,酒的度数一路攀升到了明清时期,烧酒更是与黄酒、露酒、药酒等酒种一齐大放异彩,成为传统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民国”时期遍布全国的各大老字号酿酒坊里,前店后坊手工酿制的,都是高度白酒。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酒坊多为家族传承的手工作坊,其经营的产品往往不限于高度烧酒,还有度数偏低的黄酒和露酒,对酒精度数并不强调。

解放初期,全国实行酒类专卖管理。专卖品以国营、公私合营、特许私营及委托加工四种方式经营,其生产计划由专卖总公司统一制定。此时,国家对酒精度数有了严格的要求,“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销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减低度数”被写进了规章。

黄酒

因色泽大都晶莹黄亮而得名。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图为加饭酒,是绍兴黄酒广为人知的代表)。

露酒

在“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加工方法调制而成。是中国古老且独具民族特色的酒种。

烧酒

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药酒

功效型酒类,主要目的在于治病养生。虎骨酒、龟龄集酒、十全大补酒、国公药酒、冯了性药酒都是中国传统的名药酒,流传民间已逾上百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1年6月出版的《专卖事业教材》明确规定:“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销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予私酒论”。

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发展低度酒,初衷在于“发展低度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约酿酒用粮、有利于身体健康、促进白酒行业科技进步”。1975年,张弓酒厂研制成功38度张弓酒,首开我国低度白酒之先河,填补了我国低度白酒生产空白。

这便是低度酒的诞生史,从整个中国酒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经历了从低度酒不断追求高度化、继而又追求低度化的过程。然而,这种“低度——高度——低度”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其中还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惯常会看到如下有关低度酒生产的描述:“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通过固体发酵,先酿造出优质基础酒,然后,加浆降度,冷冻过滤。酒体澄清透明、窖香浓郁、诸味协调、绵软适口、尾净味长。”传统工艺蒸馏出来的白酒,度数大都在60度以上。如何将酒降到30度、40度?加浆是其中必要的环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外人看起来颇具高大上特点的“加浆”实际上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掺水”。

卖酒掺水,古来有之。明代学者吴履震曾戏谑:“云间有嘲淡酒者,作《行香子》词云……这一瓶约重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鲁迅十二岁在咸亨酒店当伙计时,还因为不懂如何往酒里掺水而备受指责。值得一提的是,直至低度酒诞生以前,卖酒掺水,都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一些传统传承的老字号以掺水为耻,往往承诺自家酿出的美酒绝不掺水,以此有别于小偷小摸、掺水作假的奸商。

掺水入酒,听起来不雅,于是改为专业术语“加浆”。一瓶高度白酒,一经加浆,再经历冷冻、过滤等手段,便诞生了低度酒。

加浆,实际上就是加水。

低度老郎酒,老酒圈公认的陈味调味酒,将低度老郎酒和新品酱香型白酒调和饮用,陈香突出、醇厚而回味悠长。

然而,稍稍有些常识的酒友一定会问:“高度酒加水后,不仅口味变淡,那香气岂不是也消失了?”

这种技术问题对酒厂不是难事,通常情况下,为了让低度酒保持高度酒的风格,正规的酒厂会在酒中添加高级调味酒(这些调味酒十分珍贵,通常情况下是酒厂珍藏多年的原浆基酒),将这些风味调味酒勾调在低度酒中,以此来保持低度酒的风味。这样的低度酒,仍然算得上是不错的佳酿,有些低度酒更是会随着时间的存放,成为难得的调味酒。

然而,一些追逐利益的酒厂,则采取简便方法,直接以食用酒精加水降度,继而在低度酒中添加香精香料。这种添加了香精香料的低度酒成本低廉,长期饮用对身体有害。倘若你买的是市场上那些几块钱就能买到的低度酒,那喝的便不过是酒精和添加剂了。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低度酒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值得反思的是,这种通过人为加水改变酒精度数,以此让人喝着更舒服、能喝更多的现象,十分具备中国特色。酒桌上小酌慢饮不过瘾,豪饮拼酒又不现实——改变酒的度数,以达到既能多喝又能慢醉的目的。在我看来,“低度酒”折射出了酒桌文化之盛行给民众带来的隐形担忧。

由此想来,小酌三两杯传统工艺酿造、不滥用香精香料的高度美酒,或是喝点儿中国特色的低度黄酒、低度露酒、低度药酒,绝对胜过豪饮某些食用酒精兑水、再加香精香料的低度酒。

“民国”时期佛手露酒,出自上海真鼎阳观,被认为是能证明巴拿马历史的一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