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喂药的误区

丁丁小的时候由于经常生病没少吃药,最开始吃药的时候我真是为他操碎了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吃抗生素,为了让他接受,我特意跑去离家很远的医院买了草莓口味的药品。可是小家伙并不领情,左哄右哄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那天晚上正好我值夜班,于是只能匆匆忙忙写了一张吃药的单子留给丁丁爸爸,之后就赶忙去单位了。到单位后,我给丁丁爸爸打电话问丁丁把药吃进去了没,他支支吾吾地说吃进去了,让我安心工作。

第二天下班,我回到家后看到儿子情绪不错,热也退了,于是一扫夜班的疲倦。小家伙跑过来冲我一笑,我惊讶地发现,他的门牙居然少了半颗……原来丁丁爸爸情急之下,用家里的瓷勺子跟孩子死磕了一下,结果药是吃进去了,但孩子本来就质量不佳的门牙被碰掉了半颗。由于丁丁极度排斥看牙医,于是这半颗门牙就伴随着他度过了稍后的整个乳牙期。

不过有失必有得,丁丁在后来的吃药过程中都异常配合。只要到了吃药的时候,丁丁爸爸就拿着药过去问:“我来喂还是你自己吃?”这时候丁丁就会不自觉地用舌头舔舔那半颗门牙,然后坚定地从爸爸手里接过药一饮而尽。

从喂药这方面来说,我家绝对是个反面教材。痛定思痛之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喂药技能给家长们。孩子都健健康康的不需要吃药最好,但一旦需要吃药,喂药这项技术活还是有必要掌握一下。

准备一:同类药物选择适合孩子的口味和剂型。

比如,有液体制剂就不要选择片剂或者胶囊,有口感好的就不要选择偏苦的。有些时候家长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脑洞大开一些,比如像我一样,在孩子口腔和嗓子疼、进食进水困难的情况下,把口服补液盐溶解后制成冰棒,既能缓解疼痛又能补充电解质。

准备二:看准服药剂量,安排好服药的时间间隔。

妈妈们也许觉得这点提醒有些多余。我们给孩子喂药,剂量和次数的问题难道还搞不清楚吗?没错,有些妈妈确实在这方面存在误解。有的药物会标注“顿服”,如阿奇霉素,很多妈妈会理解为药物和三顿饭一起服用,其实阿奇霉素是一天服用一次的。而有的药物给到的剂量是一天的剂量,需要除以服药次数,如头孢地尼说明书中标注的服用剂量是儿童每日9~18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

分3次服用其实也不是跟着三顿饭时间一起给药,而是需要每8小时给药一次。以此类推,一天分4次给药就是每6小时给药一次,一天分2次给药就是每12小时给药一次。

准备三:喂药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家这个“器”就选得不怎么好。事后我曾经跟丁丁爸爸交流过,问他为什么选择了瓷勺,他说当时就想找个一次性能把药都装进去、喂药时又不会洒的器具。瓷勺子既结实又深,这两点要求基本都具备。我默默地翻出用瓷勺、玻璃勺喂药导致孩子嘴巴割伤的新闻给丁丁爸爸看,他后怕之余又问我:“那以后咋办?”

现在,药店或者母婴用品商店大多都会卖儿童专用喂药器,装置类似于注射器的样子,简便易用。其实,滴管、喂药器和注射器都是给儿童喂药的不错的选择。即便是使用小勺子之类的器具,也要选择结实且光滑的塑料制品,铁制、瓷制和玻璃制的勺子安全系数比较低。

准备四:喂药前的沟通。

对于尚且无法沟通的小宝宝来说,我们可以直接跳过这个步骤看下一条。而如果是较大的宝宝且对吃药比较排斥,那家长恐怕就要动一些心思了,否则在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的同时,还不利于孩子疾病的康复。

网络上曾经有妈妈总结了喂药十大技巧,光看标题我们就能猜到一二,什么笑里藏刀法、偷梁换柱法、同甘共苦法、鼓励表扬法、绘本引导法,等等。家长们可以结合自家孩子的脾气秉性选择适合的方法,当然这个也要看家长的脾气怎么样。之前有个朋友因为给孩子喂药反复劝说无效,最终大动肝火,不但药没喂进去,还把孩子给揍了一顿。这年头,当妈不易,当孩子更不易啊!

准备五:喂药姿势。

孩子经常服用的药物大多是液体制剂,正确的姿势是先把半坐着的宝宝抱在怀里,让他抬起头,脸偏向一边。然后家长就可以试着把药勺、滴管、喂药器或者注射器伸到孩子舌根处,轻轻压住。这个动作不但可以帮助宝宝吞咽,还能避免呛咳的发生。在确认宝宝吃进去之后,家长就可以把喂药用具拿出来了。如果是滴管取药,要注意保持滴管的头部别被污染。家长千万不要因为着急就胡乱给宝宝喂药,如捏鼻子、掰开嘴巴硬灌等。这样不仅容易引起宝宝呛咳,还会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

大一点的孩子吃药就不用这么复杂的姿势了,丁丁后来能拿着药杯一饮而尽,颇有些男子汉的悲壮色彩,吃药的事倒是省心了。

关于喂药的事情,注意事项其实还有很多:如服药的时间安排,餐前还是餐后,早上起床后还是睡前;如服用药物的顺序,先吃哪个后吃哪个;又如哪些药物只能用水送服,哪些可以混在食物里吃。这些情况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拿不准的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