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循理处事即为

单元导读
深明大义的母亲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对子发要求很高,她经常教导儿子要多读书知礼仪。子发率兵打仗时,她最在意的是儿子能不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子发打败秦军归来,母亲却不让他进门。母亲说:“以前越王勾践在和吴国打仗时,有人献上一坛美酒,勾践让人倒在江里,和士兵们一起喝;有人送来一袋干粮,勾践都分给军士们,大家一起吃。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吃豆子充饥,你却早晚好饭好肉。在生死相争的战场,你不顾士兵,只顾自己享乐,即使最终取胜,也不是带兵的正道。你这样做,有违我平日对你的教导,这不是我儿子应有的作为。你走吧!”子发听后,诚恳地向母亲认错,母亲这才让他进了家门。
教导儿子立其身、正其行,走正道,干正事。这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啊!
品格修养
循理处事即为义
[释析]“循理处事”就是为人处事依照一定的道理或规则。符合道理和规则的行为就是义的行为。
人物链接 北宋·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
精神传承
君子之顺也,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
——宋·苏轼《东坡易传·坤卦第二》
东坡判案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一位绸缎商把一位制扇商告上公堂,绸缎商告制扇商赊欠了价值二万文钱的绫绢,逾期分文未还。制扇商说因天气原因,销路不好,加上老父亲病故,办理丧事欠了不少债务,一时无力偿还。苏东坡觉得两者各有难处,如果简单地作出判决,虽然能给绸缎商讨回公道,但必然会让制扇商雪上加霜。
苏东坡思考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让制扇商取了二十把上好的团扇,自己在扇面上挥毫泼墨,作画题诗并署上自己的名号。他叫制扇商把这二十把团扇拿到市场上售卖,仰慕苏东坡字画的人们纷纷赶来,片刻团扇就抢购一空。就这样,制扇商的债还清了,绸缎商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
追根溯源

六书通篆体

小篆

隶书

楷书
理,治玉也。
从玉里声。
——《说文解字》
成语导读
循理处事
义者循理。
——《荀子·仪兵》
[释义]君子处事的态度应该是懂得道理,遵守规则。
[找一找]
下面的成语中,哪些是“循理处事”的近义词?哪些是“循理处事”的反义词?
通情达理 不明事理 进退得宜
无理取闹 知书达理 蛮不讲理
经典诵读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弟子规》

情境剧场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查看。三天过去了,禾苗却丝毫没有长高。他心急如焚,慌乱中想出一个办法。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快,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农夫回去高兴地跟儿子说禾苗在自己的帮助下长高了一大截,儿子听后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做事急于求成,违背事物道理,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典故解析
春祈[qí]秋报,农夫之常规;
夜寐[mèi]夙[sù]兴,吾人之勤事。
——《幼学琼林》
[译文]春耕时祭[jì]谷神以祈求农作物能丰收,秋收后祭社神以报答土地,这是农民历来遵守的规矩。夜深了才去睡觉,一大早就起来学习,是说读书人在学业上应当尽心尽力。
[典故背景]
春祈秋报:出自《毛诗正义》,原句为“《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sì]》也。”春祈秋报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
夜寐夙兴:出自《诗经·卫风·氓》,原句为:“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指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格律赏析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qióng]。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gē]成勇武;
逸[yì]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shū]慵[yōng]。
——《声律启蒙·二冬》
[找一找]
1.在这段经典中,哪些词语是表现季节的?
2.在这段经典中,哪些词语能体现出中华美德?
3.在这段经典中,动词有哪些?尝试做替换,并体会其不同的含义。
[名联赏析]
1.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2.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俭勤,择朋友,有宜于己;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kuì]于心。
3.公生明,廉生威,果哉[zāi]未之难矣;礼制心,义制事,必也使无讼[sòng]乎!
文学常识
妙趣横生的对联
对联作为中国文学最独特的一种形式,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意蕴。自从后蜀孟昶在卧室门上题下第一幅对联起,对联的发展就一日千里,甚至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表达方式。发展至今日,对联可以说是内容浩瀚如海,形式多种多样。
按用途分,对联有春联、挽联、贺联、赠联等,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就是明朝顾炎武赠与东林书院的。
按字数分,对联可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和长联(百字以上)。常用的是短联,短联又可分为一字对、三字对、五字对,等等。如“墨”对“泉”这幅有趣的一字对,“墨”字上半部分的“黑”字和“泉”字上半部分的“白”字都是属于颜色的范畴,且词义相反;两个字下半部分的“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对得非常巧妙。
按对联语言的来源分,可分为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自创联。如清彭玉麟游泰山的集句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
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还有许许多多的乐趣,等待着我们大家一起去探索和发现。
诗词鉴赏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问渠[qú]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读]方形池塘像一面平整光亮的镜子呈现在眼前,天空云彩倒映其中,随波起伏。为什么池水这样清澈?因为源头在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
[诗在说什么]
这是一首借喻的名篇。作者表面上在吟[yín]咏[yǒng]方塘,实际却是在表达自己读书时的微妙感受。如果想要做一个明理的人,就必须坚持学习,努力钻研学问。
[想一想]
1.你喜欢清澈的水还是浑浊的水?请说说为什么。
2.如果人的心可以比喻为一个池塘,你的“池塘”要如何保持清澈呢?
[学以致用]
请根据学过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白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地学习能让我们明白更多道理。

互动游戏
有条不紊
[道具]两个小桶,一个装半桶玻璃球,一个装五个大石块。
[玩法]
1.玻璃球代表很多的小事,比如你自身需要做的很多小事;另一个桶中的五个大石块分别代表大事,如小组的合作任务、班级的集体比赛等。
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让其将五个大石块放入装有半桶玻璃球的小桶中,原则是石块不能超出桶的边缘。
3.再请一位同学将小桶中的玻璃球放入装有五个石块的桶中。
[思考]猜一猜哪一位同学的任务更容易完成?为什么?
[启示]有条理的处事习惯,会对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会有条理地处事。
国学常识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代把风筝称作“纸鸢”。“鸢”就是鸟,顾名思义,“纸鸢”就是人用纸仿制的鸟。在纸还没有发明的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民已经“削木为鸟”制作了纸鸢的前身——木鸢,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价贱易得,民间才出现了用纸来制作的纸鸢。纸鸢一般以竹为骨,蒙上薄纸制成各种形状,它比木鸢更加轻盈,也更容易放飞,最适合在春日游戏。
纸鸢也曾在战争中充当重要角色。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曾在宫墙内放风筝求援;楚汉相争时,据说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地道的距离。
凭借着风的推送,体态轻盈的纸鸢可以青云直上,而牵引着它的丝线看似对它的束缚,实际上则把控着纸鸢飞行的方向以及安全。如果丝线断了,纸鸢很快就会被风吹走然后跌落尘埃。就在丝线的一收一放之间,纸鸢才能够一直稳稳地飞翔于高高的天上,当它以凌云之姿俯瞰人间的时候,也会感谢丝线对它的牵引和保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