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孝亲敬长即为

单元导读
以孝友闻名的崔沔[miǎn]
唐朝有个人叫崔沔,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他的母亲很早就失明了,为了照顾好母亲,崔沔每天睡觉都不脱衣服,以便母亲随叫自己随到。为了让母亲能够心情舒畅,每逢节日或天气好的时候,他都搀扶着母亲走亲访友或郊游。母亲失明三十多年后过世了,崔沔十分悲痛,他时时想着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教导并按照母亲的教导为人处事。
他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最挂念的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所以我要尽可能地关爱他们,这样做才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升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从小受他影响,长大后成为一代贤明的宰相。
品格修养
孝亲敬长即为仁
[释析]“孝亲敬长”就是敬爱自己的双亲和长辈。人的仁爱之心的培养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
人物链接 三国·孔融

人物简介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曾任中军侯、虎贲[bēn]中郎将。在职期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彰儒术,后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精神传承
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尊老敬长,为人之道。
——唐·李贤注《孔融家传》
孔融让梨
孔融自小才思敏捷、好学守礼,深得父母喜爱。四岁那年,正是祖父的六十大寿。那天家里来客很多,刚好寿台上面有一盘香梨,母亲就叫孔融把梨分给众人食用。孔融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的一份,唯独留给自己的那个梨是最小的。父亲不解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梨,你自己却拿最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地答道:“树有高矮,人有老幼,孝亲敬长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父亲听后很是高兴。孔融的巧言妙答得到了大家的夸赞。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追根溯源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親,至也。从见亲声。
——《说文解字》
成语导读
敬老慈幼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孟子·告子下》
[释义]敬:敬爱;慈:爱护;宾旅:来宾与旅客。
本节选自《孟子·告子下》,是齐桓公对参加会盟的诸侯提出的要求,他要求诸侯们要做到尊敬长者,爱护幼小,同时不要怠慢来宾和客商。
[找一找]
下面的成语中,哪些是“敬老慈幼”的近义词?哪些是“敬老慈幼”的反义词?
爱老慈幼 目无尊长 扶老携幼
敬老尊贤 没大没小 长幼不分
经典诵读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弟子规》
情境剧场
孝感动天
舜是古时候的部落首领,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子名字叫象。后母与象对舜心怀嫉恨,多次虐待并加害舜。有一次,他们让舜去修粮仓,当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并放火想要烧死舜。没想到,舜凭着两个斗笠,竟毫发无损地从仓顶飘然而落。还有一次,他们让舜去淘井,等舜下到井中,便以土石掩埋井口。他们本以为舜会被活埋,没想到舜竟然从井下的地道中走了出来,这让他们惊恐不已。尽管后母和弟弟象屡次加害舜,舜却对父亲和后母孝敬如初,对弟弟象友好依旧。
帝王尧听说舜的孝亲事迹后,又了解到他德才兼备,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继位帝王后,“兼爱百姓,务利天下”,被后世尊称为“远古圣王”。
典故解析
毛义捧檄[xí],为[wèi]亲之存;
伯俞[yú]泣杖,因母之老。
——《幼学琼林》
[译文]毛义捧着入朝为官的公文十分高兴,因为这样他就能有更好的条件俸养母亲;韩伯俞受了杖责失声痛哭,因为他感受到了母亲已经年老体衰,力气不足,手杖即便打在自己身上也不疼了。
[典故背景]
毛义捧檄:汉代人毛义,以孝闻名,他入朝做官是为了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他便辞去了官职。
伯俞泣杖:汉代人韩伯俞,非常孝顺,他有过错时,母亲经常用手杖责打他。有一次他哭了起来,母亲问他以前不哭,现在为何哭了起来?伯俞回答说:以前母亲打他感觉很痛,知道母亲身体健康;现在感觉不到痛,知道母亲年老体衰了,所以伤心。
格律赏析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shùn]对羲[xī]农。
雪花对云叶,芍[sháo]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
柳塘[táng]风淡淡,花圃[pǔ]月浓浓。
——《声律启蒙·二冬》
[找一找]
1.在这段经典中,描写美德的词有哪些?
2.找出这段经典中的两句“叠词”对。
3.这段经典中哪几句是描写人物的?
[名联赏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3.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文学常识
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秦汉以前,每逢过年,民间百姓会在大门左右各悬挂一块用桃木做的大板,并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到了五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来替代降鬼大神的名字。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春联出自后蜀之主孟昶[chǎng]。他于公元964年除夕在卧室门上题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

诗词鉴赏
山中
长江悲已滞[zhì],万里念将归。
况属[zhǔ]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解读]长江好像因为我的悲伤而停止流动,我这漂泊万里的旅人想着要回到故乡。何况正值秋风潇潇,天色向晚,漫山飞舞的黄叶更增添了我的思乡之情。

[诗在说什么]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旅途中思乡愁绪的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在客居巴蜀[shǔ]时所作。前半首诗中“长江”对“万里”,“将归”对“已滞”,抒发了作者远客异乡,不能回家的情景。后半首诗中“黄叶”对“高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想一想]
1.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景色能让你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呢?
2.请大家说一说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思念家乡只是想念曾经住过的房屋吗?
[学以致用]
请根据学过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白补充完整。“_____,_____”。不知不觉秋天又来了。
互动游戏
珍惜亲情
[道具]纸条、笔。
[玩法]
1.教师先请学生在纸上写出“事业”、“父母”、“朋友”、“老师”、“自己”。
2.教师模拟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做出抉择,在上述选项中,每一次去掉一项,逐一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感受到选择过程中自己取舍每一项时的心情。
3.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只能保留一项。
[思考]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亲人、长辈与朋友对你的重要性了吗?你以后会怎么做?
[启示]在取舍的过程中,感受对亲人、长辈与朋友的情感变化。体会亲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国学常识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在农历二月与三月之交,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清明节始于周代,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便逐渐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基本主题。
在清明节前后,民间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即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