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的经济环境也较为复杂,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事实上,新中国的银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的,其后随着银行业经营体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尤其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开始在风险管理方面越来越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并借鉴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其作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2008年中国开始着手准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基本建立健全了银行机构体系,银行基本实现了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各主要商业银行也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率。尽管如此,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快、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和市场环境较差等原因,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还很不乐观。首先表现在银行业的违规违法案件层出不穷,例如众所周知的王雪冰案件、张恩照案件。王雪冰曾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中国银行行长、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1993—2001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贿赂115万元。张恩照则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副行长、党委副书记,2002年1月,在王雪冰因案免职之后接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却因2000—2004年受贿400余万元于2006年锒铛入狱。其他金融高管案件还有如王益、朱小华、刘金宝、于大路之类,均给中国的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声誉损失。即使在近年来监管当局加大监管力度,各商业银行逐渐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的背景下,大案要案也并不鲜见。2011年1月,济南市公安局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60亿元的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涉及济南当地多家银行,其中齐鲁银行涉案金额在10亿~15亿元。2011年3月2日晚,中国银监会表示,齐鲁银行董事长等3名高管因伪造票证案被免职。

此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交织存在,经营风险较大。受经济转型和转轨的影响,中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频率高、幅度大的特点,银行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带来的压力始终很大。从银行的不良贷款来看,1999年组建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了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合计近1.4万亿元。但到2003年,主要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9.6%。此后,各行为了满足改制上市的要求,又陆续剥离了大额不良资产。其中,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资产2787亿元,2005年工商银行再次通过定向剥离和招标的方式分两次剥离不良贷款近7000亿元。尽管最近几年不良贷款比率在持续下降,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暴露的反弹压力还是很大的,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一方面银行经营本身就存在着高风险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本身的经营环境和公司治理现状也决定了风险多发的可能性,因此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为了应对失败和危机,迫切需要紧跟国际上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深入研究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