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经济增长的度量
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有两种:(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这两种定义各有千秋。如果要研究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那么实际总产出的增长就具有重要性;如果要研究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就具有决定意义。
实际上,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是密切相关的。容易证明的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等于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人口的增长率。如果一国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将随着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的提高(或下降)而按相同的比率提高(或下降);如果一国的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将随人口增长率的提高(或下降)而按相同的比率下降(或提高)。由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本书中“经济增长”是指人均产出的增长。
在经济增长文献中,存在两种度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复利法和最小二乘法。
在经济增长分析中,一般采用复利法来计算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t和x0分别是经济变量的期末值和初始值;g和t分别是平均增长率和时间。这种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考察期间的增长倍数,再计算平均增长率。显然,复利法的计算结果与我们所选择的期初、期末数值有关,而与考察期内的其他数值无关。如果经济期初时处于低落期,期末时处于高涨期,那么计算的平均增长率则可能偏高;反之则偏低。有时取不同长度时期的期初数值和期末数值所计算出来的平均增长率可能会相差很大。
在经济增长分析中,有时,我们还采取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即
这表明,平均经济增长率其实就是对数形式的经济变量的斜率。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方法更加简洁,已被广泛运用。当然,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也依赖于我们所选择的期初数值和期末数值。
最小二乘法考虑到经济变量在考察期内每一年的变化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例外数值尤其是期初、期末数值的影响。因此,最小二乘法是一种计算平均增长率的更好的方法,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分析各国的经济增长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估计增长率。
估计平均增长率的回归方程通常可以表示为:
ln x t=α0+g t+εt
其中,g和t的含义同上;xt是考察期间t期的经济变量值;εt是随机误差项。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经济增长率的过程中,如果按照实际(人均)GDP来计算,得到的增长率就是实际增长率;如果按照名义(人均)GDP来计算,得到的就是名义增长率。通常,经济增长率是指实际增长率。
全球经济增长事实
典型事实1:人类有经济增长的历史并不太长
正如本章一开始所提到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我们父母年轻时候的生活水平,但从人类历史上看,是否一直存在经济增长呢?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尽管奴隶主和封建王公贵族通过侵占和剥削积聚了大量的财富,成千上万的奴隶、民众和工匠们建造了金字塔、长城和各种艺术杰作。但是,决定人类福利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工时的产出,在几千年中几乎没有增长。除了少数统治者,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
我们以各时期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为代表,阐述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历程。在1700—1785年期间,荷兰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上没有增长;在1785—1820年期间,英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0.5%;在1820—1890年期间和1890—1993年期间,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5%和2.5%。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即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停滞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增长开始起步。19世纪中期,经济增长加速,在20世纪,经济增长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如图3-1所示。
图3-1 全球人均GDP:1500—1990年
注:我们采用人均实际GDP度量经济体的富裕程度。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是近200年的事情。资料来源: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典型事实2:全球经济体在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全球经济体中,美国是当今最大的经济体。由图3-2可知,在1960年,全球大部分经济体的劳均实际GDP不到美国的一半,其中,最贫困的30多个经济体还不到美国的10%。
图3-2 全球劳均GDP的分布图
注:我们采用劳均实际GDP度量一个经济体的富裕程度。全球大部分经济体的劳均实际GDP不到美国的50%,而且在1960—1990年间,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
资料来源:查尔斯·琼斯(Charles I.Jones):《经济增长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在1990年,这种状况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最贫困国家的数据没有发生变化,劳均GDP不到美国10%的最贫困国家的个数仍然是30多个。唯一令人欣慰的变化可能就是:占美国劳均GDP 60%以上经济体的数量增加了。
典型事实3:全球范围内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
面对经济体间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人们不禁会问:低收入的经济体是否可以赶超高收入的经济体,从而实现“趋同”呢?用经济增长的术语来说,穷国是否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趋势?就1960—1985年间100多个经济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如图3-3所示。
图3-3 118个经济体人均GDP与其增长速度的散点图
注:要想赶超发达经济体,落后经济体只有增长得更快。在1960—1985年间,全球范围内并不存在落后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增长得更快的趋势。
资料来源:Barro R., and X., Sala--i Martin,1995,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在图3-3中,横轴表示各个经济体1960年的人均GDP,纵轴表示各个经济体在1960—1985年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显然,只有落后经济体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才能赶超发达经济体。因此,一个直观判断是:如果存在这种趋势,那么1960年的人均GDP与其在1960—1985年间的增长速度将会呈现负相关。从图形上看,二者并不存在负相关关系,而是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全球100多个经济体而言,在1965—1985年间,穷国并没有表现出更快的增长,即全球范围内并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相似的一组国家或地区,那么就可能发现趋同现象。比如在1960—1985年期间,当今16个主要发达国家间明显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即初始人均收入水平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如图3-4中的左图所示。再比如,美国各州在1900—1990年间也明显存在这种趋势,如图3-4中的右图所示。
图3-4 某些经济体人均GDP与其增长速度的散点图
注:在1960—1985年间,16个发达国家间存在落后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增长得更快的趋势;美国各州在1900—1990年间也存在这种趋势。左图样本是当今16个主要发达国家,右图样本是美国的各个州。
资料来源:Barro R., and X., Sala-i-Martin,1995,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
典型事实1: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都快速增长,但增长中存在差距
由图3-5可知,在1978—2012年间,各省区的经济都快速增长。在图3-5中,灰色柱状图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各省区的实际GDP;黑色的则是改革开放34年后各省区相应的实际GDP。从图形上看,增长最慢的省份是黑龙江,增长速度是8.5%,广东省增长得最快,增长速度是12.9%,全国30个省区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0.5%。这表明,即使按照黑龙江省的增长速度计算,全国30个省区,每个省区的经济总量在短短35年内也大致翻了四番。
图3-5 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1978—2012
注:在图形中,左、右两个纵轴分别刻画的是实际GDP和实际GDP的增长速度。该图揭示了,1978—2012年间,中国各省区都快速增长;但增长中存在差距。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图3-5同时还揭示了,在1978—2012年间,省区间的经济增长绩效存在差异。从水平上看,由图3-5显然可知,无论是黑色还是灰色的柱状图均不等高。这表明,无论是1978年还是2012年,各省区的实际GDP并不相等。从增长速度上看,在1978—2012年间,实际GDP增长最快省份的增长速度分别是最慢省份的1.5倍。
典型事实2: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快速增长以及增长的差距都令人瞩目
在1978—1998年间,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各省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我们把这个时期各省经济增长速度与全球其他有数据的100多个经济体在1965—1997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见图3-6。全国30个省区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都名列前茅,增长最慢的青海省名列第36位,即在前36位中,全球其他经济体只占了6席;人均量的增长速度仍然名列前茅,增长最慢的青海省名列第38名,即在前38名中,全球其他经济体只占了8席。
图3-6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绩效的国际比较
注:左右两幅图是世界各个经济体与中国30个省区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速度的排序。图形揭示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增长中的差距都非常令人瞩目。
世界经济体包括114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发展指标1999》中具有数据的全部国家或地区),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速度是1965—1997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指标(1999)》,第38~41页;中国30个省区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图3-6同时还揭示了,我国各省区增长中的差距同样令人瞩目。在图3-6中,我们以青海省的增长速度为界,把包括我国省区在内的经济体分为两类,即高增长的和低增长的。从总量的角度看,高增长的经济体(主要)由我国的省区构成,组内的极差是7个百分点;低增长的经济体由全球其他100多个经济体构成,组内的极差大致也是7个百分点。从人均量的角度看,高增长的经济体(主要)由我国的省区构成,组内的极差大致是8个百分点;低增长的经济体由全球其他100多个经济体构成,组内的极差大致也是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省区间的增长速度差异并不比全球范围内的小多少。
事实3:中国目前并不存在落后省区赶超发达省区的趋势
在中国是否存在落后省区赶超发达省区的趋势呢?与图3-4类似,我们做出了1978年各省区经济增长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的散点图,如图3-7所示。
图3-7 我国省区经济增长散点图
注:左右两幅图是1978—2012年间各省区实际GDP(亿元)、劳均实际GDP(元)初始值和相应增长速度的散点图。从图形上,中国在1978—2012年间并不存在落后省区赶超发达省区的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在图3-7中,第一幅图刻画的是全国30个省区1978年实际GDP与其随后的增长速度的散点图,从图形上看,二者显然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幅图是劳均意义上初始水平与其增长速度的散点图,二者同样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