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如何改变世界方法的创立
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时,曾对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上的重大科学发现作过如下的评价: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的这一评价深刻说明,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样它也只有在大工业生产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被消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区别,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程度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需要时,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当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矛盾的、历史的过程。其次,在揭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在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因此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革。
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完整的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指出了社会有机体是各种关系和现象有机联系的完整形态。社会形态是按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但它们又都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一般规律运行。通过运用这种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部落所有制、古代国家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实质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更替。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依据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明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及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应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