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海尔不想挤
2015年12月17日,张瑞敏在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了一个大胆的观点:现在没有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只有拥有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张瑞敏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孩子,一举戳破了在国内已经膨胀多年的泡沫。
对于传统产业的公司而言,鼠标+混凝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在这些自以为看破新经济本质的人看来,互联网不过是一个高效的信息渠道。
张瑞敏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有过这样一段表述:
“海尔不想挤”,这就是当初张瑞敏问安德森创客做大之后去向如何的本意。我们总说互联网思维,却不过是穿着新鞋走老路,除了在营销上或许会产生爆炸性的效果之外,组织在营销之外的环节又会走到工业时代的路径上。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创业公司中并不少见。
ERP是组织互联网化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果要完成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则要对权力充分分解。这里说的“分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权”“下放”。在分布结构的网络中,信息权力绝对不是资源拥有的权力,这是和工业组织完全相反的情况。
张瑞敏的思考不是凭空而来,在我看来,这同样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2012年,小米和特斯拉被舆论奉为颠覆者典范,无疑也成了海尔内部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张瑞敏对员工提出“交互产生价值”的要求时,我遇到的每一个平台主都会和我讨论小米是如何做到的。
我本人也经历过对小米神话的迷恋。有一次,我刚买了一台MI2,在旁听周六例会时,忍不住玩了起来。会中休息时,杨绵绵过来说:“别人都在讨论,为什么你在这里玩手机?”
和用户交互只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特征而已。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工具,对于海尔而言,有些难度,但并不意味着海尔就无法进行互联网转型。张瑞敏想的是体系问题,一个标准的互联网公司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支撑这些特征的背后力量又是什么。有人说是去KPI,有人说是合伙人制度,有人说是去层级,这些都是盲人摸象。单纯从个别细节去考量,最后的结果就是“混乱”,而不是复杂科学中倡导的“混沌”。据我所知,有些宣称去KPI的公司,在事实上处于无人决策的尴尬境地。
在互联网大会上,张瑞敏面对的是和海尔看似泾渭分明的中国互联网的巨头,对于他来说则是中国商界的后生们,他结合自己的变革实践发表了见解:
张瑞敏认为,互联网公司不同于工业时代公司的重要一点是“零距离”。事实上,这个答案已经在他脑子里盘存了两年。2013年,“互联网思维”平地一声雷,几乎将中国商界炸出一个理论的陨石坑。我们和当时来海尔参观的凯文·凯利(KK)一起午餐时,我问过KK这个问题:“何谓互联网思维?”KK愣了一下。我担心自己的口语表达不够准确,又请他的翻译问了一遍,KK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说自己在美国没听说过这个词,他也解释不了。
那么,到底存不存在互联网思维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值得商榷。在很多经典的管理理论中,是可以找到相关表达的,比如“体验经济”,这是一种场景融入;再比如普拉哈拉德提出的著名的“N=1”“R=G”,这可以看作互联网思维的前身。
张瑞敏在回答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零距离”的概念。“零距离”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概括,它同为因果。其包含了三种关系的表述:顾客和用户的关系,员工和用户的关系,互联网工厂和用户的关系。
“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这是张瑞敏在2013年提出的海尔想要达到的“三无”境界。这三个层面在落地具象化之后,就是上述的三种关系。
[1]http://business.sohu.com/20150518/n4132565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