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安居之所
相对于创立一家成功的有机农场,石嫣有更大的梦想:她希望为这些有志于从事农业的青年创造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社群环境。石嫣曾说:“我们的价值来源于土地,这个价值最终要回归土地,回归乡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求分享收获的团队要生活和工作在乡村。”为此,石嫣及其团队着手开展改造乡村的一些工作。
1.开办乡建幼儿学堂
乡村要留住返乡的年轻人,就要为他们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返乡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目前,在分享收获农场出生的宝宝已有四个,存在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石嫣认为,这不仅是分享收获面临的问题,也是新农村未来要面对的社会问题。距分享收获顺义基地不远的乡建中心培训基地,聚集着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培训基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实践基地、梁漱溟乡建中心、全国农民合作社培训学校、大中华区慢食科学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有许多为乡建事业而努力的工作者。因离市中心较远,乡建工作者的孩子们也面临学前教育的现实性难题,对人们的工作状态和家庭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工作团队的稳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造成了困扰。
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石嫣开始了新的探索。2017年7月,分享收获与乡建中心携手,双方分别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当地成立乡建幼儿学堂,聘请正在美国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谭秦负责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环境创设等工作。尽管幼儿园还未正式成立,但是在他们的设想里,这里将是一个小而美的学子中心,十余个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有系统的课程,有极为宽敞的空间,有种植区域和活动区域。他们坚信,教育是一种用信仰来支撑和评判的工作,石嫣说:“在这里,孩子们将得到一种人格性的陪伴和‘唤醒生命之美’的成长。”
2.创建梨园公社
梨园公社位于分享收获的梨园基地,既是年轻新农人的田园社区,也是都市人的乡居体验之所。梨园公社的发起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杨叔”的种梨的老农人有关。杨叔曾是乡村教师,后来专心种梨十几年,从最初的不用化肥、少用农药,到最后仅使用生物制剂。即便遇到销路不好,受灾减产,也始终初心不变,用时间丈量自己的良心。分享收获从2011年开始代售杨叔的“良心梨” ,但是2014年,杨叔因病不能再种梨了。考虑到会员有订购水果的需求,2015年分享收获在农场附近租种了230亩果园,作为梨园基地,开始了果树种植。目前果园以梨为主,还有少量的樱桃、杏、李子。
梨园里原来有两排旧房子,石嫣对其进行修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独具匠心的设计下,形成了今日的梨园公社。梨园公社的房间装饰虽算不上豪华精致,但是充满了文艺气息,墙上和桌面以新摘的瓜果蔬菜作装饰。窗外是大片果园,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花枝摇曳,满园芬芳。
梨园公社为数不多的几间屋子中,有一部分用作新农人的居所,解决他们在乡村的居住问题,另一部分留给来农场参观交流、体验有机生活方式的市民消费者。独具特色的民宿体验,使市民不必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土地亲近。在此,都市人与农场的年轻人住在同一屋檐下,这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点滴,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都市人对于乡村、农业的认知。都市与乡村的连接在愉快的体验之中实现。
3.培养具备有机信仰的人
分享收获不仅提倡有机生产,也提倡有机生活,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浪费一点资源,在生产上体现为有机农业自身的作物和饲养的生态循环;在生活上,则是点点滴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推广。比如,农场不使用洗洁精等化学制剂,所有的到访者和员工餐后都需要主动分担工作,使用谷糠去油洗碗,收集厨余废水进行灌溉;农场送菜的时候,会回收会员的菜箱、蛋盒、塑料袋等重复使用;号召会员们捐赠家中冗余的物资,农场二次使用,包括家具、服装、书籍、电器等等。会员们也逐渐受到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践行环保的生活理念,主动参与到农场的建设中,为农场的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捐助和其他贡献。
分享收获的CSA实践,除了培养具有有机理念的新农人和会员外,也在悄悄改变当地老农人的理念。一开始,老农人不相信不打农药、不用化肥能有好收成;现在,在农场工作的十几位老农人,他们的收入在有机种植情况下相对于村里其他农民显著提高。当地的村庄也开始注意到化肥和农药对土地的污染和给农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在分享收获种菜的老农人,过去在自家的自留地里采取化学的耕作方式,现在也开始转向有机的种植方式。可以说,分享收获不仅让他们意识到这种有机生产方式对自身的好处,也让他们积累了有机种植的经验和信心。他们的改变也在慢慢影响着村庄的其他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