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企业家精神视角,我们会看到什么?
考虑到二元分析视角的局限性,我们提出理解社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视角。我们认为,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元素补充社会和商业元素对社会企业进行界定是必要的。相对于“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的认识,“用符合企业家精神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和早期学者提出社会企业概念的初衷更加吻合。我们对中国社会企业的界定正是要回归到当初人们所倡导的社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内核。2006年,格雷格·迪(Greg Dee)在《基于两种实践和思想流派来构建关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理论》(Framing a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Building on two schools of practice and thought)一文中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是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解决社会问题方式的核心特征。社会企业是一个运用企业家精神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组织。企业家精神在社会问题上的运用产生了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概念。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指一种识别和追求解决社会问题机会的创新性组织过程。研究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性、机会识别、问题解决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承担风险等内涵,也包括保障社会使命不发生漂移的治理结构、利润分配模式、身份认同等内容。我们将这些与社会企业家精神相关的元素总结为能力元素和保障元素。前者描述一个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能力,后者描述一个组织用来保障社会使命不会轻易产生漂移的行为和机制。
企业家精神视角不同于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商业手段可以理解为通过获取经营性收入和基于市场的经营策略保障组织持续发展。社会企业家精神并不一定要求一个组织具有经营性收入,它允许一个组织通过稳定的外部捐赠或资助来保障组织持续发展,同时运用机会识别、创新、风险管理等能力解决问题。大量加入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元素可能会使判定社会企业变得过于复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平衡的视角,既能够在对事实复杂性的解释上比二元分析视角做得更好,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操作。企业家精神视角并不是否定学者或从业者用社会和商业元素来描述社会企业的尝试,而是为了更加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复杂的社会企业现象。
企业家精神视角通过社会企业核心元素的组合模式来判定社会企业内涵,同时识别社会企业的类型。与二元分析视角相比,该视角对社会企业的理解方式兼具内涵上的一致性、组织类型上的包容性以及个体差异上的区分性。从业者通过企业家精神视角对社会企业的分类探索,符合自身价值取向和能力特点的创业路径。第三方支持机构可以通过这一视角识别符合自身需求的支持对象,并且通过组织在企业家精神元素上的表现来评估其发展水平。同时,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包容性使得各种已有组织形态(如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能够看到自身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可能性和切入点,从而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转型工作。我们希望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提出的社会企业界定框架,能够为中国社会企业群体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在界定社会企业时可能偏重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元素。我们提取每一篇论文中用来描述社会企业概念的关键词,并加以归类和抽象,形成四个核心元素类型和13个子元素类型。表1总结了这些元素类型。表2总结了每种社会企业定义流派的文献中采用企业家精神元素的情况占比。例如,“社会-商业元素组合”占比指在某流派中只用社会和商业元素界定社会企业的论文占该流派所有论文的比例。可以看到,三个流派都有50%或更高比例的论文采用超越社会和商业元素之外的企业家精神元素来定义社会企业。社会目标优先派比其他流派更倾向于用“社会-商业-保障元素组合”界定社会企业。社会商业均衡派更倾向于用“社会-商业-能力元素组合” 。社会目标唯一派则倾向于用“社会-能力元素组合”定义社会企业。相较二元分析视角,企业家精神视角能够更加完整地识别不同流派之间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