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突出职教特色 推动融合发展

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整合校、示范校、改革试点校、政府重点建设学校

1.学校是一所整合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经过多年、多次、多校的整合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是北京市最大的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合并校大都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我校与北京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诸多行业领域有着天然的联系。

学校目前设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涵盖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七大类48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划人数为12000人,目前实际在校生有9800多人,教师规划人数为1200人,目前实际有900多人。学校占地800多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总资产11.5亿元。

2.学校是国家级示范校

学校是北京市首批入选的高职示范校,是全国1200余所高职校中的百所国家级示范校之一。2010年示范校建设通过验收,学校被北京市教委领导赞誉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经过三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生物专业探索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数控专业探索教学工厂模式;计算机专业探索项目工厂模式;多媒体设计专业探索工作室教学模式;金融保险专业探索营业厅教学模式)结合企业需求探索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生物技术、电工电子、工业自动化;此外,还有2个市级实训基地:数控、汽车。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全国一等奖有20多项。总之,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与产业一体化,教学场景、实践场景与生产车间相同,实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生产过程;按照职业人才能力形成的规律,实行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综合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1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929篇,出版论著304部,获得各种专利14项,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拥有生物技术、电工电子和工业自动化3个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的实训基地,数控、汽车2个市级实训基地。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项、北京市一等奖2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北京市一等奖1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

3.学校是国家级改革试点校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0所高职院校与其办学所在地共同创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学校与大兴区共同承担了试验区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20校之一。

经过三年建设,学校在“办学机制”“育人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4.学校是北京市政府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坐落在北京市唯一的职教园区;学校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北京市、大兴区领导对学校发展十分重视,多次来校视察,学校在2009年被正式升格为正局级单位;政府对学校投入不断加大,年投入3个多亿,学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二、近年来学校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1.确立办学理念、办学道路、办学方针与办学定位

学校确立了“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办学道路,明确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针和办学定位。

2.搭建促进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格局

学校筹建了由政校企行多方参与、共同决策学校办学重大事务的“办学理事会”。组建了由76家企业、中高职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参加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集团下设机械与数控、汽车与交通、自控与电气、电子与信息、食品与生物五个专业协作组,共同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学校中高职衔接的试验。同时,学校组建了十四个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学校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与企业共同建立集“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研开发”为一体的校企合作联合体,通过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研究室”“培训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进行合作。

3.开展育人机制改革

尝试建立和实施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每个专业过去三年的就业情况、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和学生及家长的报考意愿,把学校专业分成“鼓励发展”“稳定发展”“限制发展”和“整改提高”四种类型,并在招生指标、师资引进、专项申报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配以不同的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不想调”、学校“不敢调”和专业“调不动”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与首都产业结构匹配度高、与人才市场需求联动性强、与学生及家长愿望吻合的专业体系。

建立面向开发区企业与居民的服务中心,尝试社会服务机制的创新。依托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与大兴区、开发区联手,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模式,组建“资讯中心”“培训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就业调剂中心”。

资讯中心已经与180多家企业进行联网,建立起信息收集发布的网络,把当代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企业最新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经济、科技、市场行情等资讯信息及时进行发布,为整个开发区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共享。

培训中心为大兴区、开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不同层次的社会培训。2015年一年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800多人次,企业培训12000多人次。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开发区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例如与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建立“生物技术中试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与航空303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协作建立“复杂、异型件加工技术研究室”,为第三方提供研发、咨询、维护等技术服务。

就业调剂中心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大兴开发区人力社保局联网,既可以为学生就业服务,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一个网络节点。

四个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密切了学校与开发区的联系,促进了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按照职业人才能力形成的规律,进一步加强对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的研究。

首先,参考不同产业、不同岗位需求研究人才的“职业标准”;其次,研究将职业标准转化为“培养标准”;最后,按照新的教学标准研究整合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了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出了“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重新定义了以“能力形成”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的比例,既提升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了职业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与统一。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引入“载体教学法”。载体教学法有效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学校生物制药专业为例,以前学生要单独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课程,累计180多学时;推行“载体教学法”之后,只需开设“制药学”一门课程,即可将前面的诸多课程加以整合,在90学时内完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也明显好于以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围绕“技能形成”开展理论知识教育,推广“教、学、训、做、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拆、测、绘、造、装”分解合成式能力训练程序,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三级竞赛机制,以赛促学”。学校注重将大赛成果向教学项目、实训项目转化,将大赛机制向日常教学平移,实施“专业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训”三级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实现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三统一”。

4.大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戴姆勒公司共同成立了“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与北京奔驰、雪铁龙、捷豹路虎、博世力士乐、招商局物流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老师共同研究课程开发、进行技能训练、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发课程、组建教学团队、组织教学活动、培训师资和员工、开展技能认证,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5.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与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与国际化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引进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技能认证体系等方面。

学校努力按照国际化的职业标准培养人才,与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引入“IHK”“IMI”等多种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培养和技能认证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实训方法到成果考核证书,全方位加以引进,学生在取得国内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拥有了入职国际化企业的资质。

6.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为突破师资队伍结构、能力和水平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学校定战略、定标准、定制度,系统设计并实施了以多个“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三百活动”“技能提高工程”等为基础,“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站”为支撑的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通过建立教师“四级执教能力训练体系”,传承企业拔尖人才的技能和技艺,组织“任务导向,目标管理”的教师企业实践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来校授课等一系列实践,推进了学校师资队伍质量与能力的提高。

7.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与图书资讯系统建设

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行业参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了企业技术培训中心、生产研发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形态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戴姆勒、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西门子、SMC、天坛生物、北一大隈、诺基亚、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铜牛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27个,为学生下厂实践、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

学校大力加强图书资讯系统建设,三年累计投入一千万元,建立起学校与区域共享、线下与线上共通、资源与信息齐备的现代化图书资讯体系。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

1.需要国家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通过国家建立法律体系来赋予政府、企业、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的责任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需要政府给予更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

强化“规定动作”———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政校企行多方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肩负重任,因此,有必要通过出台具体政策来“硬性”规范政府、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为。

鼓励“自选动作”———为激发企业参与职教的主动性,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

将企业对职教的投入进行“抵税”或者“退税”;

对学生参与实训的企业生产设备予以“加速折旧”;

对支持职教发展的企业给予新建厂房用地协议出让,简化审批等。

总之,使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受益,才能促使校企合作持久稳固。

3.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试点职业本科

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学生在完成高职教育后,难以继续发展与提升,而北京着重发展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高技能劳动力资源。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在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突破当前高职教育的层次瓶颈,允许高职学校尝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要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层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要求职业教育提升层次,发展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特殊的政策

现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以教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为主体,更适合于学术类本科院校。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不一样,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因此,高职院校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不仅要考察学术水平,还要考察实践动手能力。不仅通过论文,还要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作品”,来反映职业院校师资的能力和水平。

5.开展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试点

开展针对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改革尝试,形成相应的职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标准、程序、办法等。

6.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与国际化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引进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技能认证体系等方面。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更需要参加国外培训,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产业技术与职业教育方法。

有关部门对于出国审查应分类管理,对于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所必需的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师资培训应适当地放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