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我国现阶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政府宏观调控对旅游发展起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将旅游业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2009—201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系列文件,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种发展规划相继颁布,在政策层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很多城市已将旅游业与政府政绩挂钩,促使政府介入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城市旅游宣传等市场无效领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旅游已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旅游消费能力持续攀升,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近些年,我国旅游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4年国内游客数高达3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7%,国内旅游收入高达3.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国内游客行为规律的调查,每年出游次数为1~2次的游客占国民出游比例的61.4%,约四成游客年出游次数达到3次以上。上述数据证明,国民旅游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智慧旅游”改变了旅游业的运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网络支付平台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景区管理日益信息化和现代化,“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智慧旅游”帮助游客在出发前全面了解目的地信息,预订并结算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旅游动态信息并获得及时帮助;在旅游结束后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政府和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广阔市场,充分展示产品形象,通过在线营销系统大大节约成本。“智慧旅游”体系的建立改变了整个旅游产业的运营方式,从游客行为模式、旅游企业的营销经营到行政部门的管理,无不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四、“团队旅游”逐渐被“散客”替代
旅行社传统的旅游模式是“团体旅游”,旅游者必须服从团队统一安排,旅游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极大地限制了游客的自由。“散客”相对“团客”而言是自由独立的旅行者,可以自由安排行程,避免了“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在欧美,旅游市场的散客份额已达70%以上。“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解决了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游客脱离旅行团独立行动创造了条件。目前,北京市接待的散客数量已明显超过团队游客数,散客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散客的随意性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对旅游经营的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诸多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五、旅游者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旅游活动已不仅仅满足人们简单的心理诉求和低层次的精神需要,旅游需求内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原来的旅游业把消费者看成是性别、年龄、职业、旅游水平和个性爱好等方面没有差异的整体,而现在,旅游消费群体开始向细分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旅游需求的格局。旅游产品也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衍生为多种类型、多重功能和多样风格的产品。
旅游需求的方式由静态观光向动态体验方面变化。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期望值大大提高,要求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提供各种衍生服务,以提高自己旅游消费的价值。旅游消费观念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发展到现在的主动体验。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和更加挑剔,他们在旅游消费中的盲从度大大降低,自主选择性增强。
旅游需求的这种发展,意味着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自由度加大,同时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已经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升到了产品和服务特色的竞争。旅游需求特征出现的这些变化,既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量,也为旅游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建设的功能性产业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现代城市,在国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同时其休闲娱乐资源较全国多数城市更具有较大的旅游竞争优势。作为北京市的功能性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业是展示首都政治经济和国际交流中心魅力的窗口行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四个中心”和“一个之都”的战略定位,要求首都旅游业把宜游、宜业、宜居作为重点来规划,同时也为旅游产业功能定位、旅游规划建设、推进古都风貌保护、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整合旅游资源带来了新机遇。今后,北京市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北京旅游资源多样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利化、市场国际化,总体提高北京市旅游竞争力,让旅游业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建设的功能性产业。北京已跻身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行列,进一步提升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将有助于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
七、北京旅游业发展机遇与问题共存
从北京旅游发展环境来看,旅游业发展整体环境进一步趋好:首先,2014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 167元/人,北京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4.3万元,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基本的生活方式,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次,《旅游法》的出台和实施,为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基于不可替代的资源条件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旅游业无疑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北京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作为北京旅游发展的首要目标。旅游业发展应该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才能有长足发展和质的提高。北京市政府提出“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北京旅游业发展必须与此目标相一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目前,北京市在入境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专业人才等方面依然薄弱,旅游业在北京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旅游经济比重相对下降,可能意味着城市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旅游发展的支撑不够,或是意味着旅游发展与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高。总体来看,旅游业与北京市总体发展的互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构建旅游竞争力指数,全面评价北京市旅游发展现状,科学评价北京市旅游在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有利于明确北京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找到与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差距,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总之,北京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国际一流宜居城市的关键之一就是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要以国际视角了解、分析其他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核心要素,解读这些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北京自身在旅游发展中的短板,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以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