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为社会事实的新闻框架
由社会学家戈夫曼定名的“框架”概念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一直备受关注。被研究者们大量用作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的“框架分析”,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现象:新闻传播者以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来认识事实,创制文本,建构现实。新闻框架,实则涂尔干所言之“社会事实”,体现着主体观念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新闻框架作为研究范畴,涵括了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学术传统:集中于观念与认知,是具体新闻采编实践的方法论;关涉“元传播”层次,是传播者提供给受众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持“关系”视域,将媒介生产置于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结构之中进行考察;融合有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种学术路径。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语境下,展开框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书题名为《新闻框架论》,实则聚焦于新闻框架的逻辑起点——主体,探讨新闻传播主体(职业传媒组织)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及文本框架,如何在架构与“被架构”之间,也即内在主体能动性与外在社会因素结构限制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架构与“被架构”,可被视为新闻再现和话语建构过程中种种矛盾与张力的根源。本书欲回答的最终问题是价值论层面的:拥有架构者/“被架构者”双重性格的新闻传播主体,应该以怎样的新闻框架合理再现现实世界、积极建构现实世界?但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中西研究现状,都促使本书首先将研究视野集中于认识论层面:什么是新闻框架?它是怎样建构起来的?本书研究目的在于,借由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新闻框架“是什么”的追问、观察和剖析,展示传播主体在能动——结构矛盾中构建新闻框架的内在动力,以期在新闻框架范畴中对“主体观念怎样影响传播者再现及建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基础性的系统回答,并在实践中促使新闻传播者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
■基础理论的研究路径
本书定位于基础理论研究,对新闻框架现象做出理性的观察、分析和阐释。在研究方法上,整体上采用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以思辨方法为主,与文献梳理相结合,以中西方大量个案型新闻框架研究的成果为实证基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探究,并对相关理论加以必要的整合。局部的个案研究采用话语分析、内容分析等实证方法,以整体性的方式将相关分析加以验证与具体化。
第一章阐述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正式研究扫清道路。经由对已有新闻框架建构中传播主体角色研究的梳理发现,西方三种主要研究范式(批判范式、建构主义范式、认知范式)关于传播者建构新闻框架中的能动——结构关系的观点有明显分歧,中国的研究则集中呈现出“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身份想象。既存观点冲突使得澄清与整合成为当前框架研究亟须开展的工作。本章明确了研究的正式论题、相关概念及研究思路。
■新闻框架的构成、来源与功能
第二、三、四章从新闻话语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话语、话语的建构、话语的接收)入手,对传播主体的新闻框架及其建构机制进行静态考察。
第二章分析新闻框架的内涵与构成。该章以主体为基点进行概念辨析,认为新闻框架指的是在与其他新闻活动主体的互动中,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所持的认知模式。该模式在新闻文本中外显为特定的主题思想、显意手法和话语特征。新闻框架有着多样化、多层次的类型表现,传播主体的文本框架居于其他主体框架的外层,并通过新闻文本叙事得以外显与传递。对于研究者来说,文本框架辨识需要从特定研究目的出发,合理运用质化与量化方法,并将新闻文本置于多种关联视野中加以考察。
第三章探寻传播主体新闻框架的来源。该章指出,构成新闻框架的观念与事实要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三类:传媒组织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新闻观念;系统外部的观念渗透(如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沉淀),以及新闻事实的驱动与映入。这些要素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经由宏观(社会意识层面)与微观(新闻业务层面)的双重互动,形成传播主体整体性的观念原则,即新闻框架。本章强调了事实的客观逻辑是新闻框架的现实原型,重新衡定了事实在框架形成中的驱动力量。同时,源主体与事实、传播主体的关系也是新闻框架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梳理新闻框架的功能与效应。该章首先应用定性研究范式,对框架功能中两个重要的向度——认识功能、建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对外显架构效应的考察显示,媒介框架会通过复杂的心理机制,以不同方式影响受众认知,但受众自身因素也会影响架构效应,不仅能够影响个体认知,也能在宏观层面影响公众舆论。架构效应、议程设置、启动效应是三种不同的效果研究范式,但它们共同指向新闻生产与受众认知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受众认知是重要的民主资源,受众与传播主体乃是共同建构关系。本章还联系新闻偏见讨论了新闻框架的负面功能,指出执行“同化与顺应双向运行机制”是规避框架负面功能的根本途径。
■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下的框架建构
第五、六章是对传播主体新闻框架及其建构机制的动态考察,分别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切入。
第五章探讨新闻框架在时间维度上的建构与更新,指出以社会语境、新闻情境为土壤,媒介组织内外某种观念的作用取决于它因动态上的激活程度而引起的框架整体结构和功能状态的改变。经过实践过程中内化、客观化和外化三个辩证时刻,新闻框架得以建构形成。当新闻主体、客体及其背后的社会语境变动时,新闻框架会发生更新与变迁,随之带来报道策略及文本叙事的变动。新闻框架在更新中延续,在延续中更新,反映着人类新闻共同体进行新闻活动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报纸灾民形象再现框架的变迁,验证了框架演进是社会语境与传播主体观念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
第六章讨论传播主体如何在主体间竞争与协商之中建构新闻框架。该章指出,架构是新闻活动主体建构“自我”和话语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不同主体为各自利益展开框架的竞争和协商。传播主体既为有关竞争协商提供论坛,也在采纳、互动、对话过程中建构起媒介框架及“自我”定位。对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事件的个案分析显示,新闻话语过程中媒介、公众、政府之间的张力是影响事件进程的重要因素。媒介以事实与新闻专业理念为基础建立的多维框架,对不同主体之间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角色分化使不同媒体偏向为不同社会行动主体代言,建构起不同取向的框架。
■技术、制度与客观性问题
第七章从不同向度分析了与新闻框架建构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1)技术。新媒体环境下民间传播主体的新闻框架,在建构方式、显意手法及架构效应方面均呈现出新特点,并影响到职业传播主体的框架建构。(2)社会制度与行业理念。经由对中西新闻行业框架的详细描述,可见社会制度与主导性新闻意识形态的对应关系。媒介框架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但不等于传媒组织能动性的必然丧失。(3)客观性。新闻框架具有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架构产物必然歪曲事实。传播主体的架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概念和现实的相互作用,新闻框架的合理性需要放在主观、客观及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中加以审视,并由合理的程序、技术、方式加以呈现。
■架构与“被架构”之间主体意识的回归
结语部分将本书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传播主体新闻框架是在架构与“被架构”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是传播主体与其他新闻活动主体共同建构的;传播主体“被架构”的一面不可能遮掩掉自主架构的一面;在能动与结构的矛盾统一中,传播主体能够以合理的新闻框架真实再现现实世界、积极建构现实世界。但对本论题更深入的回答,还有赖于未来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尤其需要“向内”细究、“向外”拓展、“向中”回归、“向前”展望和“向上”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