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框架论:传播主体的架构与被架构(新闻传播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框架”与“被框架”的显现

杨保军

肖伟博士希望我为她的专著《新闻框架论:传播主体的架构与被架构》写几句话,我欣然同意。她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建基于博士论文的专著能够出版,我作为指导老师,自然乐见;而借着学生著作出版的机会,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也是责任。

“框架”概念从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不过30多年的时间,但已然成为本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范畴。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闻框架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普遍存在,二是新闻框架蕴涵的新闻观念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灵魂作用,三是框架理论作为中层理论特征带来的易推广性、易应用性。近年来,新闻框架概念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应用,相关研究大量展开。但是,由于定义混沌、认识模糊和部分研究的重复雷同,本研究领域迄今缺乏公认、基础性的重要理论建树。这无疑妨碍了新闻框架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就已有成果来看,框架研究在西方学界有这样几种主要范式及学术指向:“批判范式”着重关注传播者受社会结构限制的一面;“建构主义范式”更多关注社会行动者对框架建构的竞争性参与;“认知范式”的视野集中于受众对框架接受或阐释的测量。在我国,框架研究则较多关注“被建构”的新闻框架本身,而非框架建构的过程;人们看到,大量的研究成果基本属于作品框架分析的范畴,而对新闻职业传播者自身的传播框架及其形成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肖伟博士的这部著作,正是从“传播主体”角度出发,对新闻框架及其建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初步回答了传播主体作为“框架者”与“被框架者”的双重角色关系,应该说弥补了框架研究中的一些不足。著作以主体性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作为组织主体的传媒新闻框架的内涵及其建构,为原有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增加了不同的思考路向,无论是对新闻框架研究的学术进展,还是对媒介实践中的释疑解惑,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整体上说,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关于新闻框架较为明晰系统的认识体系,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论述充分,表述规范,体现了作者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

进一步看,这部著作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偏重文献梳理和概念辨析。在内容上,著作主要从新闻框架的内涵与构成、事实与来源、功能与效应、建构与更新、竞争与协商等五个大方面探讨了新闻框架的建构机制。行文中对新闻框架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如定义、特征、来源、功能等,都有一定新见。著作最后得出“传播主体新闻框架是在架构与‘被架构’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的结论,提出的关于新闻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应树立主体意识的见解,也有一定现实意义。作者在结语中提出的“五向”判断,也给新闻框架研究的未来展开提供了较为准确和清醒的路线描绘。

当然,这部著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比如,新闻框架本属中观理论,但作者的理解把新闻框架理论提升到了宏观层面,在概念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尚待说明;又如,论文将意识形态、文化等概念也置于框架理论之下,是否存在框架泛化问题亦需解释;还有,书稿引用了大量中外研究成果,并做了细致的梳理整合,但如何运用自己的独立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尚有提升的空间。

肖伟博士致思为学宁静致远,研究写作不急不躁;她的这部著作,就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花了近两年的功夫,精研细磨、反复修改的结果;她在浮躁氛围中坚守的那份沉静值得赞赏。我相信,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她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果呈献给大家。

杨保军

初稿于2014年4月8日

定稿于201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