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考察(首都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

[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Kristina Dahlstrom and Paul Ekins.Eco-efficiency Trends in the UK Steel and Aluminum Industries:Differences between Resource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Productivit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5,19(4).

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2.

安云艳,安荣令.“地球村”的绿色与绿色文化.地球信息科学,2001(3).

白杨,黄宇驰,王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1(20)

蔡建华.节约型企业的构建——基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管理研究,2009(6)

蔡湘文,骆润良.川西地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规划及实践研究——以成都市新津县建华村中心社区规划为例.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长沙市岳麓区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课题组.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基层探索与理论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陈坚.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求与实现途径.城市问题,2008(9)

陈奇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4)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8)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

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3)

郇庆治,李云爱.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度.文史哲,1998(3)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地理研究,2001(2)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1)

牛文元,康晓光,王毅.中国式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管理世界,1994(1)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潘家华,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4)

宋永昌.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孙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环境保护,2007(21)

汤鲜.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中国软科学,2012(1)

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生态学报,2009(3)

王先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1)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2005(8)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4)

喻良,刘遂庆,王牧阳.基于水环境模型的水环境容量计算的研究.河南科学,2006(6)

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7(3)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周生贤在2012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的讲话.环境保护,2012(15)

朱远.资源生产率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基于语义分析的结论.东南学术,2010(5)

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