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汉武帝与“ 河西四郡”
汉武帝自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7 年至公元前119 年)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与此同时,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史称丝绸之路。汉武帝在这个时期设立的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因地处黄河上游之西,故称“河西四郡”)雄踞河西走廊,守护着丝绸之路,可谓战略要地、历史名城。
酒泉之名连着汉武帝。酒泉市,以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始设的酒泉郡得名。酒泉郡之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以《汉书·地理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为据:“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另一种说法以传说为据,相传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征战河西获胜后,汉武帝赐酒两坛,霍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此地也以酒泉为名。
武威之名源自汉武帝。武威市,以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始设的武威郡得名。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远征河西,获大捷,为彰其“武功军威”而设武威郡。可见汉武帝对打通河西走廊的重视。
张掖之名洋溢着汉武帝情怀。张掖市,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设立的张掖郡得名,寓“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关于此说法,史志多有记述,《元和郡县图志》载:“(汉武帝)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断匈奴之右臂,自张其掖,因以为名。”《水经注》曰:“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把汉武帝兴奋的豪情描述得惟妙惟肖。
敦煌之名展现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的宏愿。敦煌市,以汉武帝元鼎六年始设的敦煌县(为敦煌郡治)得名,寓“河西盛大、辉煌”之意。
《汉书·地理志》载:“敦,大也;煌,盛也。故以名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以《元和郡县图志》云:“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这就是说,敦煌郡(县)是开拓通往西域的咽喉之门。
其实玉门关、阳关也是汉武帝这个时期设立的。汉武帝是一个文武兼备的皇帝,为打通丝绸之路,他智慧地采取了外交与军事两手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沟通;另一方面进行一系列军事打击,扫清河西走廊上的重重障碍。出于守护河西走廊和联结西域的考虑,汉武帝还在敦煌城之西北构建了玉门关,即丝绸之路的北道;在西南构建了阳关,即丝绸之路的南道,两关同为通往西域的门户,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交流欧亚经济文化的通道。阳关之名大气而富有战略意玉门关遗址境,寓“丝绸之路是阳光大道,东西皆通”之意。玉门关寓“西域特别是和田等地输入的美玉皆取道此关”之意,也就是说,玉门关既是屯兵防守之关,也是东西方贸易之关。汉武帝元狩二年,玉门关内外形势稳定,为加强行政管辖,减少屯军,遂“罢玉门关屯戍,徙其民于此,因以名县”。设县罢关,说明了汉王朝与西域和谐相处,丝绸之路特别是河西走廊已成为东西方的太平通道。对此,历史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