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趣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 “ 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他在这里阐明一个道理:名称包括地名是人命名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名称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有循于旧、作于新的精神,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如今全国有以“宜”冠名的政区地名16 个,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以“宜”冠名的,多以宜人而得名。江西宜春市,西汉时设宜春县,《太平寰宇记》载,“县侧有煖泉(温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安徽安庆市宜秀区,以境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而得名。湖北宜都市,史载:东汉“建安十五年,先主置都郡”。进而言之,刘备取“人杰地灵、宜于建都”之意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广西宜州市,以境内宜山得名,宜山“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而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改龙水县为宜山县。江西宜丰县,以境内气候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闻名于世,三国吴黄武年间设宜丰县。

以“宜”冠名的地名,有些是在宋代因避讳而从“义”改为“宜”江苏宜兴市,原名义兴,以晋代周玘“频兴义兵平叛,三定江南,帝以彰其功,于永兴元年设义兴郡”。北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取《孟子》“义者宜也”之意,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 年)改为宜兴县。四川宜宾市,《大明一统名胜志》曰:“唐之义宾县也,取其慕义来宾矣。宋开宝中改义为宜,以避太宗讳云。”陕西宜川县,史载:“西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因川为名。”“宋改为宜川,避太宗赵光义讳也。宋凡郡县义者多改宜。”湖南宜章县,以境内大、小章水得名,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设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讳赵光义名,改为宜章县。

还有一些冠“宜”的地名,是由“夷”、“纪”转音而来。湖北宜城市,汉朝时因境内有夷水(今称蛮河)流经而命名为夷城,后雅化为宜城,寓“宜于建城”之意。宜昌市,西汉时为夷陵县,东晋时由夷陵县析置宜昌县,取“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命名。据《宜昌小志》云:“因其由夷陵析置,故就‘夷’字之音,略变为‘宜’字”,“而又审其形势重要,理宜昌达,乃于‘宜’字之下置‘昌’字,而成宜昌”。云南宜良县,宋朝时为大理国纪良州,以纪良山得名,后演变为宜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年)设宜良州。

河南宜阳县,战国时为韩国宜阳邑,秦朝设宜阳县,古志曰:“县在宜水之北,水北曰阳,故名宜阳。”江西宜黄县,地处宜水、黄水合流处,因而以水名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