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地名为历史会盟树碑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诸侯间聚会结盟的好传统并被载入史册,为解决矛盾、清除误会、减少对抗和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会盟之所也以地名的形式铭刻下来,成为不朽的丰碑。
在尧舜禹时期,诸侯间产生矛盾是少不了的。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尧舜与丹朱等,都曾发生过矛盾,甚至战争。浙江上虞就是舜帝(虞舜)曾避丹朱之地,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名县。”上虞之名始于此。大禹开启了会盟之始。一次是大禹至越时,上茅山大会诸侯,爵有德,封有功,禹“更名茅山曰会稽”,后人将“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定名为诸暨(今诸暨市)。这次会盟中的一段插曲不得不提,据《国语·鲁语下》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食言)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可见禹执法之严厉,刑罚之残酷。还有一次,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就是说,大禹还在涂山(今蚌埠市禹会区)会盟过万国诸侯,规模之大,空前绝后。大禹是一位多才多艺、潇洒倜傥之君。会盟圆满结束以后,他还在上虞(今上虞市)举办盛大音乐会,以示庆祝。《水经注》曰:“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
历史上还有一次会盟影响深远。相传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歃血会盟于古洛阳东北黄河之畔的一个重要渡口,从此人们称此地曰盟津。随着岁月的变迁,盟津以谐音演变成今之孟津,孟县、孟州之称也源于盟津。
与少数民族之部落会盟的传统,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为稳定局势,扩大疆域,曾于云南季嵩山麓,与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酋长会盟,各族均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将会盟之地称为嵩盟以资纪念,后嵩盟演变为今之嵩明县。元朝时,大军南下征讨平乱,到四川凉山一处要冲之地,请“诸酋长听会”,史称“川原并会,政事颂理”,遂将“听会之所命名会理县”。宋朝时,也曾有过一次宋、金议和之事,《方舆胜览》曰:“金人请和,朝廷从之,改岷曰西和,以郡为政和故也。又淮西亦有和州,故加‘西’字以别之。”就是说,南宋绍兴年间,为铭记宋金议和,改岷州为和州,后又改为西和州,今西和县之来历明矣。
历史上少数民族部落之间摩擦频繁,故会盟协商之事也很普遍。清朝初,蒙古地区的四子部,乌拉特部前、中、后三旗,茂名安部,喀尔喀部右翼就曾在“红色谷口”(蒙古语“乌兰察布”)会盟,故称此地为乌兰察布盟,而蒙古地区行政区划中的“盟”便是这样来的。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部落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诸部落编制盟旗,接受清朝管辖,实现了北部至西北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