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趣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来自古国之名的地名

目前,我国有50 多个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得自古国名。国之称在我国历史悠久,约有4 600 年。古国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远古诸侯国。开始数量庞大,后经不断兼并逐步减少。如“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就是说在黄帝时期,九州境内有10 000 多个诸侯国。到禹时,诸侯国数量没有多少变化,“执玉帛者万国”,当年禹在塗山会盟诸侯时,仍有10 000 个国王在列。此后,诸侯国的数量逐步减少,到商朝时有3 000 余个,西周武王时有1 800 余个,东周初尚存1 200 个。春秋时期,有大小诸侯140 多个。战国时期,仅余30 多个诸侯国,称雄者有齐、楚、燕、韩、赵、魏、秦7 国。二是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形成的大一统中国,包括汉、隋、唐、元、明、清等。三是封建王朝分封的侯国、郡国,如西汉有侯国241 个,三国魏、蜀、吴共有郡国156 个。四是周边方国,包括附属国、纳贡国,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元、明、清几乎都有。夏商时有方国40 余个,如有穷、涂山、莱夷等。

以春秋战国时古国得名的行政区分布较为广泛,南北都有,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由古国名而来,如湖北鄂州市、荆州市、黄冈市、随州市、谷城县、松滋市、巴东县、曾都区,四川彭州市、南充市、巴州区,河北赵县、无极县、晋州市、邢台市、柏乡县、唐县、武邑县,山西屯留县、黎城县、潞城市、代县等,都是直接从古国名变成郡县名的。二是由受封者的姓氏而来,如由战国时赵国公子元的封邑而得名的河北元氏县,由春秋时晋平公封郑羽为任大夫而得名的任县,由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封邑而得名的盂县,由战国时赵国相国肥义封邑而得名的肥乡县,由春秋时为晋国大夫祁奚封地而得名的祁县等,都是以受封者姓氏为封邑名的。三是由封号而来。如河北安平县得名于战国时赵国公子成安平君之封号,申(上海简称)得名于战国时楚国黄歇春申君之封号,河北武安县得名于赵国名将李牧、秦国名将白起先后受封的武安君之封号等。

如今有一些政区地名,是由汉、唐、元、明等王朝皇帝所封侯国之名而来,如河北容城县之名源自汉景帝封匈奴降王徐卢为容城王于此,河北清苑县之名来自三国曹操封刘若为清苑侯于此,河北武强县之名得自西汉时高祖封严不识为武强侯于此,河北景县之名来自汉宣帝封河间献王之子雍为景成侯于此等。

古代国名的特点极为明显,一是简单,几乎都是以一个字名国。春秋时,在140 多个诸侯国中,除个别诸侯国名为两个字,如须句、南无、钟吾等,绝大多数都为一个字,如鲁、卫、齐、晋、宋等。二是基本都以姓氏为国名,如郑、蔡、曹、许、秦等,而且这些国家之名,皆可在《百家姓》中一一找到。可见,古时中国的国名、地名、姓名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