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重视不同群体主流价值观认同中的差异性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客观环境的改善,必须建设好各地的通信设备才能保障文化信息传播的畅通无阻,必须完善教育所需的条件设施,为宣传主流价值文化打造更好的基础。例如,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存在着城乡差异。受地域环境条件限制,主流价值文化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传播影响不同,从而导致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认知程度。人的职业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对主流价值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很大区别。地域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其环境条件一般要比发达地区艰苦得多,偏远山区的条件尤为恶劣。政府应该大力抓好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改善交通、住房、水电、通信等设施条件。只有在生存得到一定保障的时候,人们才可能进一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重点要改善落后地区人群生存的自然条件,也要继续优化城市人群的生存环境。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人们才会追求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应使不同地域的社会公众都有充分便利的条件参与由主流价值文化主导的文化生活。另外,从职业角度优化人群结构,也是缩小主流价值文化认同差异的重要途径。吸引人才,扶持落后地区发展,同样适用于从职业角度调整人员布局。要形成干部、文化下基层的制度,发挥干部对主流价值文化的宣传、引导作用。要鼓励大学生和文化工作者送文化下乡,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域的教育事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这样,欠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口数量就会逐渐增加,逐渐实现职业的合理分布。总之,要使落后地区人群和发达地区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步实现平等,消除环境、民生状态的差异,从而增强不同群体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

第二,进一步加强主流价值文化的大众化。核心价值观要落地,要化在日常社会文化中,就要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大众化的宣传普及,要注意使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宣传不是纯理论的阐释,而是与文化传统、社会大众文化相结合,使国家推行的主流价值文化能真正得到民众的认同,在民众内心真正落化下来。而“目前我们有些主旋律的思想宣传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受欢迎的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的弊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形象,依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注: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98~9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另外,还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在长期公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日常的、渗透式的价值观落化方式。渗透式教育重视公民教育的广泛性和日常性,注重使大众在生活中“无意识”地接受价值观。在许多国家,家庭、学校、社区、教会、政府、传媒等,形成了一种互相协调和配合的教育合力。一些国家的价值观普及一方面注重学校、政府、传媒的社会宣传,同时也很重视通过各种民生工作、社会实践巩固效果,即要使主流价值文化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要使之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重视主流价值文化的普及教育与传播。对主流价值文化传播方式的调查显示,学校教育是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主战场。数据表明,学校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从而相信文化可以强国。因此,要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学校对主流价值文化的教育,发挥其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主渠道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有不少公众认为学校在重视主流价值文化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是社会成员系统接受主流价值文化的主渠道,人的价值观形成往往与学校教育分不开。学校要重视主流价值文化教育,要真正将其置于首位,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除了要加强重视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主流价值文化教育,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地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其践行,实现知行合一。还要减少网络传媒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对主流价值文化的消极影响,增强其积极的正面影响。除了学校教育,还要切实推进主流价值文化的大众传播。20世纪以来,电影、流行音乐、广告、电视等大众传媒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愈来愈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让大众传媒引领主流价值文化的大众化,就是要使主流价值文化实现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变,要提高媒体在农村等落后地区的传播水平,让不同地域和职业的人们能够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普遍感受并认知主流价值文化,在“认知”的基础上才可能谈到“认同”的问题。

第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让民众切身感受到主流价值文化的感召力。对处于不发达地区的社会大众而言,主流价值文化“高高在上”,许多时候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期望,不能解决他们的现实诉求,当然难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群众的期望与政府的实际作为之间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群众在生活中还面临着诸多困扰。目前,我国民众迫切关注的是个人的住房、医疗、孩子上学、就业和养老等社会民生问题,住房难(贵)、上学难(贵)和看病难(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三大新的民生问题,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摆脱生存与发展中的困境。如果主流价值话语不关注群众的现实困难,仍然在缺乏鲜活生命力的概念上自言自语,而不能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那么它就很难避免事实上的非主流命运。执政党和政府是主流价值建构的主体,上述民生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指望民众认同主流价值观就会成为空话。所以,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利益诉求入手,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和切实保障民生。要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域的教育事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当地人群的文化素质。中央颁布的《意见》已作了强调:要“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主流价值文化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就必须为社会成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