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书的逻辑体系与结构
本书的主题是提出并论证资本二重性的理论,目的是应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解决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兼容性问题。
全书由导论和上下两篇总共五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提出问题并阐明解决问题的思路。
上篇第一章,马克思的二重分析方法——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二重视角,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并试图从这个基础出发,引申出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生产方式等经济要素,都具有二重属性的思想。
上篇第二章,马克思的资本二重性理论——重新理解《资本论》,试图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论述为依据,以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货币二重性、市场二重性为逻辑起点,全面阐明马克思对于资本二重性的思想。
上篇第三章,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二重作用——重新认识资本的积极作用,试图从历史、实践、发展的角度,重新评价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的真实作用,并从这种历史作用中引申出资本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下篇第四章,对孕育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经济形态的探讨,则试图揭示我国公有资本产生的深沉的社会历史基础,目的在于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才能深刻理解公有制经济为何在中国必须采取公有资本形式。
下篇第五章,公有资本是决定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柱石,则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具有公有制经济性质的资本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公有资本作为公有制经济存在形式的理论依据,从而在马克思的这本二重性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的基础上揭示我国公有资本的社会主义本质。
注释:
1.这里的公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归氏族公社公共占有、劳动成果按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分配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私有经济则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不仅是相互对立的而且还是相互联系的。
2.经济学的常识已经告诉我们,东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几乎都把公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在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前途方面,他们的理论倾向和终极结论是十分明确的,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只能有两种前途:或者走彻底私有化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者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回头路;而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幻想。本文将指出,这种判断是主流经济学在认识论上的重大缺陷。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既需要实践创新,也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创新。本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思想者要在思想和思维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3.《资本论》三卷总共200多万字,如果加上马克思的经济学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5年手稿就远远不是这个概念了。
4.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构架《资本论》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差异性对人们认识结论的影响,我国也是一样。有差异性,才有多样性。从认识论上看,人的差异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思想水平、受教育程度、学习习惯、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体系、经济生活状态、物质生存条件等多种复杂因素。
6.世界观在教科书中一般被表述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或总观点。我却更倾向把世界观表述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关系,世界观体系的框架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变化性的。从认识客体来看,世界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抽象世界是指一切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体的世界则是人类或某一个人所能涉及的时空范围。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中生活,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对抽象世界的理解。但由于每个人能够参与的具体世界本身是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所以人们的世界观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永恒不变的。从认识主体来看,个体人类的认识能力、认识角度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和变动性。所以,世界在不同人的眼睛里绝对是不同的,例如婴儿眼睛里的世界是妈妈,宇宙学家眼睛里的世界是广阔无垠的宇宙……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空体系中,由于所处的观测位置不同,他对世界观察的结论也是极不一样的,例如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壮年时代的马克思对世界的看法就不可同日而语。总之,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的,人类本来就是有差异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不同的。因此,把世界观的本质表述为一种关系,比表述为一种看法或观点,更能够体现马克思世界观本质上是发展观。
7.立场,既是个主观范畴,也是个客观范畴。以往总是强调立场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它的客观性。忽视立场的客观性隐含着忽视认识的艰难性和改变立场的艰难性。
8.马克思的方法论不仅在他的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即使在当代也是毫不逊色的,以至于至今还受到许多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系统科学和控制论的创始人的极高的赞誉。详见本书的第一章。
9.关于爱因斯坦的“波粒二相性”和现代科学的“基因重组再造工程”,我将在本书第一章和第四章中展开阐述(参见孟氧:《经济学社会场》,3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创新,表明当代自然科学和政治科学在方法上是相互借鉴的。本书将在第五章对此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
11.这种两极积累就是在当代也没有改变。例如在当代美国,“占人口20%的精英会分享全国总收入的60%,而占人口另外1/5的最穷的人的收入则只占全国总收入的2%。这必然将导致贫穷、学业失败、犯罪、吸毒、绝望、暴力和社会冲突。”——引自[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等:《学习的革命》,前言第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又如“在美国,现在差不多有27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全国40%以上的穷人是儿童。纽约市40%的青少年没有工作,美国其他地方则有20%的青少年失业。然而,尖端科技公司却迫切需要有能力的员工。”——引自[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第1页。另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前三大富豪的财富总和,相当于48个小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