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体的幸福差异
前面我们介绍了关于幸福感的各种观点和说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幸福。经济学家大多从社会的角度、群体的角度,心理学家则大多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幸福尽管可以存在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等不同层次,但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受,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正是由于群体或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感受,才构成了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具有共性的感受,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更幸福,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幸福的结果。实际上,“社会”是没有感觉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感觉,构成了这个社会的“感觉”。这种个人的感觉,必然与个人的很多因素密切相关。换言之,每个人幸福的源泉多有不同,有人以丰衣足食为乐,有人以追求权力为荣;有人以获得友谊为乐,有人以光宗耀祖为荣。中国古人所陶醉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也可以看成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白描。问题是“题名”了就幸福了吗?有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可以乐观面对,所谓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反之,有人无论在多么优越的环境里,都表现得“郁郁寡欢,蹉跎感叹”。即便人们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东西,不同人体验到的情感也会不同,具体到幸福感上也可能有差异。那么个人的幸福感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不可否认,身处快速变化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阅历在雕琢着我们对幸福的认知。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使在逆境中,也有内心温暖和积极向上的人。他们似乎天生就携带了幸福的“基因”,但是比这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幸福的人总能在内心找到幸福的源泉,用他们美好的人格延续人生的幸福。卡耐基有句名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来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事实上,这些生活的哲理也大多在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大量的研究证明,个人的幸福感不仅受到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个人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性别)以及人格也能够对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与幸福感也存在相关。不同的幸福体验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不可改变的遗传和生活事件,有相对稳定的人口统计学和人格特征,也有变化的健康和情绪因素。本章将系统地阐述这些因素与个人的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产生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