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成就与经验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针对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国家制定了西部生态工业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倾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重点推进特色优势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西部地区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前进,拒绝走“发展—破坏—治理”的老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成就

1.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已达到50 867.5亿元,是2000年的7.4倍;2011年西部工业从业人员数达到1 298.88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40.5%(见图2—1);西部地区工业固定资本净值年均余额为41 907.8亿元,是2000年的4.9倍。从工业产品产量看,2011年西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其中钢材产量为9 959.2万吨,是2000年的5.2倍;水泥产量为53 391.7万吨,是2000年的4.3倍;汽车产量达391.8万辆,是2000年的8.5倍(见图2—2);发电机组4 600万千瓦,是2000年的14倍。

image

图2—1 2000—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国各省(区、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image

图2—2 2000年与2011年西部地区主要产品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0》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

同时,2000—2011年间,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年均增速超过17%。其中,2008年工业增速出现了短期的波动,主要是由欧美国家的次贷危机引起的;2011年工业增速下降是受国家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西进,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比重开始逐步提升,提高了4.2个百分点(见图2—3)。

image

图2—3 2000—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增速和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整理。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得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 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6—2011年间,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系数注60达到38.6%,意味着5年间西部地区工业至少有1/3以上的行业份额发生明显变化,其变动强度普遍高于中部省份,也高于一些东部省市。不仅如此,从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的比重来看,西部工业内部结构逐步从建设初期以重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导的阶段过渡到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协调发展阶段。2011年, 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6.3%,与2001年的74.1%变化不大,其占全国的比重十年间波动也不高于2.5%(见图2—4)。而2011年,西部地区轻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23.7%,其在全国轻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从2005年以来不断攀升,到2011年共上升了2.86个百分点(见图2—5)。

image

图2—4 2001—2011年西部地区重工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image

图2—5 2001—2011年西部地区轻工业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此外,西部地区高能耗工业的比重也开始下降。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文件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范围和要求,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淘汰了一大批高能耗产能,优化了工业结构。2005—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注61在西部地区的比重,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所上升和有色金属行业保持不变外,化学行业下降了0.56%,黑色金属行业下降了1.4%,石油炼焦行业下降了0.3%,电力行业下降了2.5%(见图2—6)。

image

图2—6 2005与2011年西部地区高能耗产业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5》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整理而得。

3.资源利用水平取得进步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西部地区缓解资源要素高消耗的有效途径。2005—2011年期间,西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取得突破,开发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见表2—5),七年间除四川省外,其他省市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基本呈增长趋势。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拓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开始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如国内大掺量粉煤灰、煤矸石制砖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表2—52005—2011年西部各省(区、市)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image

续前表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4.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西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生态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为此,中央政府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区、市)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典型示范、经验总结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三废”排放。从2003年开始,西部地区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基本呈上升的趋势,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139.87亿元,已经达到2003年的3.8倍,可见西部地区对污染治理的决心。同时,2003—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呈下降趋势,在总投资增加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开始转变工业污染投资的重点,加大了对大型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力求扭转严重的工业污染现状(见图2—7)。

image

图2—7 2003—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据统计,201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为1.26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了30.5%,连续六年下降(见图2—8,西藏地区数据暂缺)。而同期,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万元增加值电耗1 159.6千瓦时/万元,比2006年下降了29.5%(见图2—8,西藏地区数据暂缺)。

image

图2—8 2006—2011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电耗、能耗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整理而得。

在废气排放方面,西部地区的SO2、工业粉尘、工业烟尘排放量有所下降(见图2—9)。2011年,西部地区SO2排放总量为809.0万吨,比2006年最高值时下降了13.0%;2011年西部地区工业粉尘、烟尘分别是145.4万吨、190万吨,比2005年最高值时分别下降了48.6%、36.9%。

image

图2—9 2003—2011年西部地区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200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在废水排放方面,西部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47 12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71 557万吨后,在地方政府逐渐重视环生态环境的情况下,2009—2011三年的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的废水排放量一路走低,从2000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64.68万吨的废水排放量下降到2011年的9.8万吨,下降了84.8%,体现了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果(见图2—10)。

image

图2—10 2000—2011年西部地区废水排放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内部资料《1999—2008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2006—2010年地区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整理。

(二)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经验

1.国家合理的产业规划导向

生态工业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多。中央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始终坚持做好统筹部署工作,制定了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在统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西部地区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环境,指明了当地工业发展的方向,放手让企业创造经济增长。

第一,在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时,将发展生态工业的理念融入工作指导方针,强调重复利用和节能减排,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62如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国家批复的首个国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甘肃省将着力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100户骨干企业,积极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各具特色的7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注63

第二,将生态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结合起来,高起点地制定工业项目的详细规划,并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鼓励采用能源及原料耗费少、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充分发挥磷资源核心优势,实施磷、煤、电、碱多业并举的方针,通过技术集成和科技进步,实现了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能源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第三,注重规划和方案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明确导向机制,对重点地区、行业和项目,有针对性地给予优惠政策。如重庆市的《关于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8]353号),宁夏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降耗考核及奖惩(暂行)办法的通知》(宁政发[2008]26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宁政发[2007]139号)。

第四,在规划中强调示范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试点建设。积极选择了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城市的工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如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贵州省重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形成了40余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发展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磷矿和磷肥厂。在试点的基础上,西部地区逐步扩大范围,总结和积累示范项目的建设经验,为全面推行生态工业奠定了基础。

2.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激励

在西部地区建立生态工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生态工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将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资金不断向生态工业领域倾斜分配,进一步加大了中央财政对符合生态理念企业的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直接投资支持,为生态工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注642008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其中包括10大重点节能工程奖励资金75亿元。

同时,地方政府逐步完善资源的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对企业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设备节能改造的,给予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对一些生态效益好的示范工程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如广西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出台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节能降耗考核及奖惩(暂行)办法的通知》(宁政发[2008]26号)等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激励生态工业发展的工作方针。

3.典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

作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园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在区域层面和工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注65

第一,合理地规划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生态产业网络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缓解西部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以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引入的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路线——造纸纤维—制浆—造纸—污水废渣处理—有机肥,可以在园区内部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注66

第二,针对工业系统的薄弱环节,有选择地进行改造、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促进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多级利用,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逐步完善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开拓物质循环新通道,使生态经济产业链不断得到强化,完成由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到绿色产业的战略转变。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原本设计有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六个系统,园区有选择性地从制糖系统入手,解决制糖产业的结构性污染,提高甘蔗制糖的生产效率,并扩大蔗田系统的种植面积,普及良种良法,实现了制糖工业的结构性调整。注67

4.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持

技术创新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生态工业发展离不开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西部地区通过工艺创新、设备创新、产品创新和原料创新等手段,建立了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扩大生态工业的领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增加资金投入,重点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同时,加大对生态工业技术创新的产权保护,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四川和陕西两省科研力量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四川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29家,研究实验基地154个,各类科技人员总计30 495人,其中研究生9 057人,博士研究生2 325人, 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440项,资助金额15 045.1万元,资助额居各省(区、市)第十位、西部第二位,保持了较好的基础研究水平注68;2011年,陕西拥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 000多所科研机构,各类科技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工程院院士39人,研发机构经费内部支出居全国第2位。注69这表明,西部地区有一定的科研实力来推进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

第二,重视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有针对性地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评估其应用前景,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同时通过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对环保技术消化吸收进行投资,促使企业进一步创新升级。2011年2月,欧盟亚洲投资计划—中国西部11省清洁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该项目是旨在促进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中介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的技术援助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水平。2012年7月,在兰州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兰州贸易洽谈会”上,日本国JNC株式会社投资20亿元金昌金川集团24万吨/年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技术转让项目。注70

第三,通过对先进绿色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运用,对传统工艺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造,在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等工业领域,广泛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等节能技术改造。对生态无害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效益。其中,内蒙古乌海市2012年获批3项国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综合节能改造项目、乌海市四菱冶炼有限责任公司2×27 000KVA 密闭炉改造项目、乌海市华资煤焦有限公司焦炉煤气发电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共获得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3 600多万元。注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