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纵向帕累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横向发展却出现了不同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断扩大,这俨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按照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资本形成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并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市场相对活跃,发展较为迅速,而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单调、滞后,经济发展迟缓。近些年来,通过银行内及银行间资金拆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及民间借贷市场由西部流向东部的资金每年高达数百亿元,资本形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长期以来该地区自我造血能力严重不足,再加上长期“失血”,导致资本形成困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年扩大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仅靠政府加大投入,不仅不能解决西部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建立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模式,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打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关键环节,把区内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吸纳进来,并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更具深层意义。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本形成机制,对进一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如果地区缺乏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和较高的投资效率,资金不能较好地转变成现实资本,那么资本形成就很难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是影响区域资本市场和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资本形成机制尚无系统全面和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如何建立有效的区域资本形成机制理论与模式也缺乏广泛研究。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政府及金融部门的决策和监管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这就制约了资本形成的水平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本研究适应理论和现实的需求,对区域资本形成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