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预测
2011—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考验,尤其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但“走出去”的脚步依然稳健扎实。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2年是落实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这两年的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沿着“十二五”规划的路线稳步前进,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走出去”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投资流量方面,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将继续增强,海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已经在生产制造和加工、资源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为缓解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资源和更大市场的愿望也日趋强烈。这也是为何在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并购机会时,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探索。2011年以来,在经过了投资过热和冷静反思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心态趋于理性,方式方法趋于成熟,同时投资需求和投资实力有增无减。其中,大型企业的全球化业务将继续上升,而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需求空间更大,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仍将继续增长。
投资环境方面,来自政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为此采取了包括高层互访中的项目推动、增加国家间的经济金融协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签订多边贸易投资促进协议、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投资导向信息、加强境外资产权益保护等一系列促进措施。今后,政府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发生渐进式的转变,由交易的主导者变为投资促进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能够避免企业遭遇同华为类似的困境,另一方面也为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投资区域方面,中国的海外投资将维持在优势地区的优势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在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地位。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亚洲和拉丁美洲仍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集中的区域。其中,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以其特殊的功能地位,还将成为中国投资资金最初流向的主要集散地。但从资金的最终流向地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从未降低。借助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中国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在过去几年间屡有突破。尽管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中国资本进入发达经济体市场的难度也将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但已有的经验和经济基础让中国企业有能力攻坚克难。2012年中海油等企业在北美地区的成功经验也让中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的信心更为充足。
投资行业方面,制造业和资源类行业仍将是大交易的集中区,而现代服务业将超越依附于进出口贸易的传统服务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从属于进出口贸易,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转向内外需平衡发展的轨道,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依托于货物贸易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出现逐步下降的态势。而与之相对,高科技产业和科学研究、勘探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在海外并购中展现出了充足的动能。凭借高科技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这一类型的海外投资很可能成为新的亮点和更持久的增长来源。
投资主体方面,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对外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格局将进一步深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光是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也指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相比传统体制管束下的、股权结构透明程度低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而后者正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遭遇阻力最大的投资主体,这种阻力甚至与形式上的国有或民营并无绝对的联系。在未来,大型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华为和中兴之所以在美国国会受到态度强硬的质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透明。当投资东道国把我们的大型企业真正视为商业企业,将企业的并购行为视为完全的市场化行为时,这种顾虑、误会或者偏见可能会从根本上缓解。另外,必须承认的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力量,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队伍中仍将长期担当主力。同时,众多中小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海外投资意愿,尤其是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阻力要小得多,其投资项目即便在美国、欧洲等监管门槛极高的地区也畅通无阻,对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可谓巨大。但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劣势也同样明显。受制于资金、信息、人才以及对国外环境不了解等各方面因素,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更需要政策的支持。今后,随着政府从外汇管理、金融支持、外交商务保护、服务促进等多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中小企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国际化进程中的巨大力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预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将逐步上升。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好,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很长一段对外直接投资机遇窗口期即将宣告关闭,来自中国的投资资金将不再成为其他经济体的“救命稻草”,中国企业将更广泛地参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平投资竞争。此时,一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出现了矛盾的情绪,既欢迎又有戒备,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掠夺资源论、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也影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常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需要以更专业的方式来迎接机遇与挑战,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引入专业的法律、财务、公关咨询顾问正在成为企业越来越认同一种交易推进模式。在最近几起成功的大型海外并购交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方式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模式是全球市场公开竞争的结果,在带来投资成本上升的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积累对外投资经验带来巨大帮助。
总的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机遇依然大于挑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历了考验和沉淀的中国企业将以更成熟的姿态继续活跃在世界市场上。
(王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