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当前,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很快,要使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保持下去,或者说能够稳步地、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不转向,不出岔,不折腾,就必须在党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1992年8月10日)
不动摇、不松劲、不折腾。
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继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夭折,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进入20世纪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家到了任人宰割的危亡关头。为了挣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斗争之英勇和惨烈,牺牲之巨大和沉重,为世界历史所仅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经验少,也由于指导思想一度出现偏差,我们走过了十分曲折的道路,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刚好二十年。二十年来,在这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干部群众思想空前解放,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人民生活空前改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和本世纪初相比,今天的中国不再是积贫积弱,而正在走向富强繁荣;不再是愚昧落后,而正在走向文明进步;不再是分裂动荡,而正在走向长治久安。回顾百年历史,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之不易,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中国人民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松劲、不折腾,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再干一个二十年,再干几个二十年,中国就一定能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姿崛起在世界东方!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8年3月14日)
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了解是增进友谊、制定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了解中国,既要了解现在,也要了解过去,因为现在是由过去演变而来。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包括改革开放、稳定社会等等。这个指导方针是来之不易的,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作出的战略决策,它符合12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国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都同这个指导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见中美洲议会代表团时的谈话》(2000年7月2日)
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定要顽固一点、扭住不放。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凭借各种优势极力扩充经济实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调整政策急起直追,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千方百计发展壮大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再次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不仅难以实现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甚至还可能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后面。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定要顽固一点、扭住不放,真正做到一切围绕这个中心,一切为了这个中心。这是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根本利益。
《在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0年8月11日)
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只有在坚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个转折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达20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过去那种热衷于无谓争论、无限上纲、无穷折腾的做法,耗费了民族的宝贵精力,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被人们所厌恶和反对。搞建设,求发展,重实际,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追求目标和社会风气。这个转折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明确了各项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关系。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只有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不能搞多中心。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要坚持这个中心,在非常情况下,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也要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不放。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任何对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游离和动摇,都会使我们再次丧失不可多得的时机。因此,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只有在坚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1月5日)
坚持不折腾、不争论,这是搞建设的基本前提。
中国最近20多年来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护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坚持不折腾、不争论,这是搞建设的基本前提,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正因为这样,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既定的第一步、第二步发展目标。当然,你们所看的广东、上海是中国的发达地区,中国落后的地方还不少,我们要真正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奋斗。
《会见印度尼西亚人民协商会议主席赖斯时的谈话》(2002年4月29日)
折腾不得人心。
国外人士认为中国人好折腾是有名的。这话多少有点根据,因为搞运动,搞示威,我们都内行。这种法儿,在旧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反动统治,是起了作用的。但是,在我们自己掌权以后,有什么理由这样搞?“文化大革命”搞的结果怎么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学生读书是最需要清静环境的,如果折腾起来怎么读书?就国际关系来讲,我们是坚决反对复活军国主义。对日本政府的所为,我国政府已有反应,许多中央领导人都发表了谈话。外交上的事情错综复杂,要有理、有利、有节,搞运动的方法只能是折腾自己。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听从中央的统一部署。“文化大革命”中不是常讲千万不要忘记吗?我看现在也要讲千万不要忘记,就是千万不要忘记现在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大好形势的主要标志和前提条件是安定团结;千万不要忘记人民群众还心有余悸,担心再折腾,折腾不得人心;千万不要忘记确有些人在处心积虑地想把中国的安定团结的局面破坏掉。
《与天津大学学生的对话》(1985年10月23日)
中国是个大国,危险不是慢,而是乱。自己不生“病”,别人是打不倒的。
我坦率地告诉大家,中国老百姓在高兴之中还有余悸:一是怕乱,怕折腾;二是怕变,怕政策变。我们国家人不少,地不小,资源不缺;我们的人民一不懒,二不笨,为什么发展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折腾。一个美国人说,如果有一个中国人进了我的研究所,我就要很小心,他很有可能把我的研究成果学走;如果有两个,就稍微放点心;如果有三个中国人,我就完全放心了,因为他们自己就折腾起来了。日本人就不一样,如果有一个日本人,我不在乎,他虽然能干,却成不了气候;有两个就得小心;如果有三个,无论如何要采取点措施,不然的话就不得了。中国是个大国,能不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前进势头,我看危险不是慢,而是乱。自己不生“病”,别人是打不倒的。如果自己折腾、“发高烧”,不用别人来打,自己就倒下了。我说过,中国的事要迈小步不停步,少走弯路回头路。这话不是说不要大干快上,而是说不要引起折腾。
《与天津大学学生的对话》(1985年10月23日)
经济搞不上去,光争论来争论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经济工作,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政权才能巩固,现实存在的许多矛盾也才能得到解决。很显然,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长期贫穷,政权怎么巩固?有人说社会主义尽管穷,吃不饱,也比资本主义好,这叫什么理?经济搞不上去,光争论来争论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科研经费太少,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等等,离开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来说,我们能不能在国际上说话有分量,说到底,也取决于经济实力。有的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有时并没有多少政治观点,主要是看你给多少钱。没有经济实力,想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不叫外国人欺负,在国际上发挥大国的作用,是很难的。
《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1992年8月10日)
一旦看准了,下决心了,就坚决干,在一些人似乎明白又糊涂时,干出成效来,认识也就统一了。
许多工作开始认识不统一,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对事物的认识要有个过程。认识的真正统一,常常不是在事前,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改变人们的思想,转变人们的认识。比如对街道整修都有不同看法,如果去年真的形成个大辩论,讨论市容该不该美化,街道该不该修,我看现在思想也统一不了。不争论,不炫耀,不断提高,越修越好,现在大家都说修得不错,反对的人也少了。所以,我曾经提出:要把抓认识和抓行动统一起来,就是说,许多问题光在屋里是说不清楚的,很多事情真正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在实践之中或实践之后。工作前要把工作做细,要反复论证,多方听取意见,一旦看准了,下决心了,就坚决干,在一些人似乎明白又糊涂时,干出成效来,认识也就统一了。
《审查天津市内环线规划时的谈话》(1986年9月18日)
我们不反对必要的议论,但议论是为了干;如果只是停留在一般议论上,就失去了议论的目的。
有些事情比较简单,只要去干,很快就可以办完,议来议去,越议越复杂,反而变成了难事。有些事情难度较大,涉及面广,需要花一定时间统一思想,但也不能议论起来没完。人们的认识总有差异,所谓“完全一致”只是一种说法。实际上只有通过干的过程,通过事实,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人们的认识,才能逐步地把思想统一起来。任何一个大的社会变革,思想的真正统一,常常不是在变革之前,而是在变革之中,变革之后。如果片面强调不统一思想就不能行动,实质上就是取消了行动,同时也就否认了纪律的必要性。
我们不反对必要的议论,但议论是为了干;如果只是停留在一般议论上,就失去了议论的目的。议论和行动要相辅相成,在议的基础上干,在干的过程中议,知行统一,开拓前进。
《知行结合——六谈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天津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1985年6月3日)
有些事情来回地争论,到头来一事无成,把时间也丢了。
鼓励积极探索,不要坐而论道。有些事情来回地争论,争论10年、20年,到头来一事无成,把时间也丢了。应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研究比较,在干的过程中总结提高。
《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
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他的发明。人们说,不争论,是邓小平的高明。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差异和矛盾;同时也总是有着共同的利益、愿望和目标。分歧和差异,有的是是非问题,有的是个性、特点的表现;有的可以消除,有的不能强求一致。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和追求的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执政者、领导者只有抓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一体现共同利益、共同要求的大目标不放,才能把绝大多数群众的精神振奋起来、人心凝聚起来、潜力挖掘出来,也只有在为实现大目标共同奋斗的过程中,人们才能不断地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从而促进大团结。大目标是大团结的基础,大团结是大目标的保障。中国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有过不同的看法,有过这样那样的分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反对让无谓的争论耽误时间,主张先干起来再说。实践证明,“不争论”的方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种分歧的统一。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他的发明。人们说,不争论,是邓小平的高明。
《会见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时的谈话》(1999年12月2日)
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一切,“一个中心”不是没有了吗?
说阶级斗争在国内一定范围还存在,这是对的,但如果说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一切、看待一切,那就不对了。你把阶级斗争说过头了,“一个中心”就被削弱了。为什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就是针对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提出来的。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最重要的变化。用阶级斗争观点看待一切,“一个中心”不是没有了吗?
《同天津市新闻、文艺、出版工作者座谈时的插话》(1989年10月7日)
现在讲阶级斗争,强调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注意分寸。
现在讲阶级斗争,强调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注意分寸。“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中心”,是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讲的。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对政治风波中错误严重的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对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不要结下死疙瘩。我在天津说过,要“开窗子、搭梯子”。“开窗子”就是使他呼吸到新鲜空气,“搭梯子”就是给一个台阶叫他下来。
《考察山西时的谈话要点》(1989年8月11—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