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重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以往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仍然要十分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改革是动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发展是目标。长期蒙受贫穷落后之苦的全体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近些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按人口平均在世界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高地估计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实际的高速度,我们主张经济的发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续、健康。稳定是前提。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都难以进行。因此,我们提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缩小到最低限度。总之,不深化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重视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保持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没有改革和发展,也难以实现和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是我们研究处理中国问题始终重视的一大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瑞典瑞中贸易理事会的演讲》(1994年5月9日)
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问题。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悉心体察群众的情绪,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力争改革在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
《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8日)
必须把握好稳定、改革、发展三者结合的度。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握好稳定、改革、发展三者结合的度。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当然不是死水一潭,不是不要改革和发展。离开改革和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长期的稳定,但是离开了稳定,一切改革和发展都谈不上。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可掉以轻心的不稳定因素。我们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还要着眼于政治,着眼于群众的力量。经济领域进一步治理整顿所面临的矛盾,不少是多年积累形成的。这些矛盾发展到今天,仅仅靠经济手段已很难奏效,必须综合治理。许多解决办法往往既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我们只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兴其利而去其弊,不搞“一刀切”、“一阵风”和走极端,不搞形而上学的肯定或否定。总的要求是,必须把治理整顿同深化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积极进取的办法,不是停滞下来整顿,而是给人们以信心,激励人们向前看,在前进中整顿。
《同出席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干部哲学教育研讨会全体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89年10月13日)
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年。这20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20年我们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基本实现温饱并接近小康,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20年是中国近代一个半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国今后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将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积极性,坚持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三者的关系,坚持全面营造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现在中国的形势很好,改革开放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会见西班牙参议长巴雷罗时的谈话》(1998年5月22日)
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而有序的改革和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稳定。
要改革和发展,就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大量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没有稳定,就无法塌下心来搞建设,就无法将预想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付诸实践,也就无法实现人民求发展、求富裕的美好愿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人民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以任何借口出现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企图。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改革和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我们所说的稳定,不是孤立的稳定、静止的稳定、停滞的稳定,而是建立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只有通过改革达到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总之,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而有序的改革和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中国密切关注、慎重把握的重大问题。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智利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演讲》(1995年6月26日)
没有发展,中国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没有发展,中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问题。
中国需要稳定。没有稳定,不管多么美好的蓝图、多么宏伟的目标都会落空;没有稳定,“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十分重视稳定,努力维护稳定,总体保持了稳定。中国需要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没有发展,中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建国以后,一个重大的教训就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忽视了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个重大的经验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了发展。邓小平同志一再提醒全党:“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1]。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排除各种干扰,实现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应该看到,我们的发展确实成绩显著,但不宜估计过高,我们的人均水平比人家差得很多,比美国差几十倍;我们的发展确实比较迅速,但即使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不出现大的曲折,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50年的时间;我们的发展确实比较顺利,但存在诸如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等许多制约发展的难题。还应该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各种优势极力扩充经济实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调整政策急起直追,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对我们来说十分紧迫。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有利稳定。稳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这么一个关键的时期,中国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开局,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对中国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2月12日)
没有稳定,什么也干不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始终都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一方面,没有改革和发展,就难以实现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稳定的程度又制约着改革和发展。如果改革力度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影响到社会稳定,那么改革和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慢下来,先把社会稳定保住。所以,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稳定,什么也干不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辽宁考察工作期间的谈话要点》(1995年4月10—16日)
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说到底取决于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
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说到底取决于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有了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即使有极少数敌对分子捣乱也容易解决;而没有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都不可能巩固。
《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几个问题——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4月11日)
稳定的程度就是多数人承受的程度。
我们要随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注意按照邓小平关于尽可能团结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察一切,深化改革。我们这几年反复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稳定的程度是什么?实在地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程度。我曾说过,改革应坚持两大原则,叫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多数人受益就应当办,多数人受损就不能办;多数人承受得了就可以办,多数人承受不了就不能办。
《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21日)
金钱加饥饿是很难稳住社会的,不能迷信高压政策和紧急手段。
劳动用工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的难题是,如果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员就富余,而如果大量多余劳动力不能得到妥善安排、疏解,没有必要的生存条件,就会造成社会不稳,人民就不能正常地生产、生活,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我们搞改革,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因此,要十分注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过分强调“危机感”,不允许使大多数人都感到危机。“危机感”强调过分,也有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们多年向往的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怎么能够一下子都搞成人人自危了呢?真要是造成一支失业大军怎么得了?要“先挖渠后放水”,也就是要先找出路再减人,哪个厂裁下人来,哪个厂就必须就地消化掉。金钱加饥饿是很难稳住社会的,不能迷信高压政策和紧急手段,这个分寸一定要掌握好。
《谈当前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989年1月5日)
在一个大的改革步骤出台以后,有必要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巩固、消化、补充、完善。
对于改革,我们讲了三句话:第一,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难免有些不完善;第二,改革实际上是一次权力、利益的再分配,难免有些不公平;第三,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的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系统工程,难免有些不协调。因而,在一个大的改革步骤出台以后,有必要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巩固、消化、补充、完善。
《同全国第四期市长研究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1986年1月9日)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到渐进性、同步性,有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迂回性。
社会主义国家不进行改革不行。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领导人能力不能说不强,人口比现在少得多,但那时没有现在这种景象。过去我们每月二两肉票,一年十几尺布票,电视机几乎没有。说实话,过去我们会见外宾时穿的衣服都是借的。之所以有现在这样大的变化,是十年改革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的反映。在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曲折,甚至出过毛病,但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尽可能使改革少走弯路。我们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这是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应该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之所以要求改革,首先是因为经济方面有问题,如经济效益低、人民生活长期不能改善等。改革应同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密切联系,使他们从改革中得到实惠,生活有明显改善,这样他们对改革就会关心和支持,改革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到基层与工人农民群众谈,对他们说,你们可别放弃改革。群众说,我们从来不想放弃改革,倒担心你们头头们放弃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更敏感,必须谨慎,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不论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都不可能太快。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到渐进性、同步性,有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迂回性。
《会见苏联〈共产党人〉杂志代表团时的谈话》(1990年10月30日)
注释
[1]《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