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老北京的城门牌楼
老北京的城门有哪些
北京作为京城,自金代建都,经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的基本格局形成于明代,江山易主,清承明制,并没有多么大的变动,只是城门的名称有所改动。整个北京城的城门主要四个部分组成,即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和外城城门等。
1.宫城城门
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在四周各开了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所以被称为午门。午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神武门: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为玄武门。所谓玄武,是古代四神兽之一,包括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东华门: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西华门: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末期,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2.皇城城门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宫城)的外围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镇山、祖庙、社稷坛。周长约18里,7座城门。南面开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长安左门(龙门)、长安右门(虎门);北面开北安门(清改地安门);东面开东安门;西面开西安门。目前主要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的承天门非常普通,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此楼于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地安门: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和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东安门:清朝北京皇城的东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
西安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没有城台,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1950年毁于火,有楠木模型尚存。原城门周围有北京水准原点旧址、西什库教堂、礼王府等文物古迹。
3.内城城门
明嘉靖以前,北京还没有“内城”的说法,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城周长40里,开九座城门。分别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
正阳门: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为北京内城正门。元代、明初被称为“丽正门”,后于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为“正阳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剪边。城楼与城台通高40.96米,气势恢宏。
崇文门:原是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当时被称为文明门,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清朝沿用此名,直到今天。
宣武门:宣武门位于西城区南部。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建于明代,初称顺城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
阜成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元代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后来演化为地片名,泛指阜城门附近,即阜城门南、北大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
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现在的老人们仍有叫它齐化门的,有时也被讹称“奇货门”。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后演化为地名儿。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4.外城城门
北京的外城也叫南城。椐《明世宗实录》记载,北京城南“居民繁伙,无虑数十万户。又四方万国商旅货贿所集。”“庚戌之变”之后,为加强北京城防,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月辛丑,南城的修筑完成,皇帝亲自给新修的几座城门正式命名:“上命正阳门外门名永定,崇文门外门名左安,宣武门外门名右安,大通桥门名广渠,彰义街门名广宁。”至清道光年间,为规避道光皇帝的御讳,广宁改“广安”并沿用至今。
永定门:是老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于明嘉靖时期,共跨越了明、清两代。于1957年被拆除,现存城楼为2004年重建。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广渠门城楼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因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所以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非常繁华,素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右安门位于西城、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是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清光绪以前,左安门一带非常繁华,店铺也较多,但慢慢萧条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变成北京最冷落的城门之一。
东便门: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西便门外大街交会处及西便门东街与广安门北滨河路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