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哪座城楼被称为北京的“样楼”

在北京城众多的城门中,哪一座是最先修建的呢?这个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考证,但传说中,一直说东直门是北京城的第一座城门,所以又被称为“样楼”。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箭楼、东直门闸楼和瓮城。东直门在元朝的时候被称为“崇仁门”,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东方属“仁”,所以此门位于大都城的正东方。及至明朝的永乐年间,被改名为如今的名字,取自“直东方也,春也”一句。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东直门外建立了水关,管理进京货物。1915年,为了修建环城铁路而将瓮城、闸楼拆除,并在箭楼的后部两侧建了个“之”字形砖蹬道。1927年,箭楼被拆除,只剩下了箭楼的台基,后该台基在1958年被拆除。1950年,为了便利交通,在东直门城门的北侧开豁口。1969年,东直门城楼被拆除。1979年,在城门原址的东侧建立了立交桥,并建立了东直门地铁站和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从此,这一带成为北京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关于北京城的这座“样楼”,还有一个跟祖师爷鲁班有关的传说故事呢!

相传当年在准备修建北京城的时候,皇帝下旨说:“城门楼子要盖十丈高,而且还要楼上有楼,屋檐要像飞起来一样。”

工程监管官员接到圣旨后,便召集了全城81家包工大木厂(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建筑厂)负责人来商量对策。可是这些负责人之前都没有接过这样的工程,都没有经验,所以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又请了些瓦木作老师傅们一起来商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想出了方法,做出了设计方案图。

工程监管官员把设计方案图拿给皇帝看,皇帝很满意,下令开始修建。可是工程监管官员又开始发愁了,这么多城门,究竟应该先盖哪一座呢?

工程监管官员、包工大木厂负责人和瓦木作老师傅们又坐在一起商议起来,最终大家决定先盖东面靠北的那座城门楼。他们觉得,与其他城门相比,这座城门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皇帝一般不从那儿走,即便样子盖得差一些,也不太要紧,容易交差。

而东面靠北的那座城门指的就是东直门。方案决定后,大家都开始忙起来了。首先从起拱门着手,拱门起来了,紧跟着砌第一层城楼,第一层城楼完工后,工程监管官员过去查看,只见周围二十四根大楠木明柱,中间包着四个城楼门,好看极了,心里非常满意。大家看工程监管官员很满意,心里也都非常高兴。

接下来就该起升斗(斗拱)了。可是升斗起来后,他们发现一个问题:怎么瞧都觉得东北角高了一点,这可怎么办呢?

那些包工大木厂的负责人,一心只想着赚钱,也不管质量了,就对工匠们说:“你们上一些椽子,拿椽子一压就给弄平了。”

工匠们听了负责人的话,心里非常疑惑,觉得这样行不通。可是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的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所以,也没法撤升斗的尺寸。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得下了下狠心,那就上椽子吧!

figure_0132_0075
东直门旧照

可是等他们上了椽子,再一看,更郁闷了,因为东北角没有低下去,反而变得更高了。这下把工匠们都给急坏了,东北角这么高,可怎么苫背上瓦呀!

大家急得唉声叹气,就在这时候,他们看到有一个小工围着东北角来回转悠。工匠们本来心里就又急躁又烦恼,看那小工来回转悠,心里更烦躁了,于是就呵斥那小工:“大伙儿都搁着急得跳墙,你还在优哉游哉地瞎转悠,去去去!别让大伙儿看着烦!”

这个小工听了斥责声,也没有说什么,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上了脚手架。大家看他那架势,都愣住了。只见这个小工爬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失脚似的,就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围在下面看的人,不由得大叫一声:“哎呦,遭了!”再一看,这个小工并没有摔下来,而是一只脚踏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下来了。负责人正要开始骂这个小工胡作非为,还没等他开口,那小工就一溜烟跑开,消失不见了。

大伙儿虚惊了一场,都围在那议论这小工:他为啥急着爬那脚手架?怎么掉下来都没有摔着?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议论了半天,都没议论出来啥。就在这时候,一位老工匠突然大喊了起来:“大伙儿赶紧过来看看,那东北角怎么不高了?”

大伙儿赶紧都过来瞧,可不是么!东北角和其他的角都一样高了!上面还留了一个脚印哩!

这下大伙儿真是又笑又跳,高兴极了。再找那个小工,却怎么都找不着了。一个工匠说:“这个小伙子一定是鲁班爷变的,来帮我们修城门楼子来了!”大伙儿听了,干活干得更加起劲了。

很快,城楼就盖起来了,可是,低下去的那个脚印,却始终都没有给垫起来。大伙儿都说:“甭给垫高了,就权当是鲁班爷给咱们留下的一个纪念吧!”

从此,大伙儿一提起东直门这个“样楼”,都不由自主地提起鲁班爷给予他们的帮助。渐渐地,这个故事便在老百姓中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