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天灸:灸除“内”毒,一身轻松
天灸,近人称之为药物发疱灸,是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能引起发疱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的一种无热源灸法。敷药后能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甚至引起疱如火燎,故称灸。天灸所用药物大多是单味中药,但也有用复方的。常用的有毛茛、大蒜、斑蝥、白芥子、巴豆、细辛、吴萸、甘遂、天南星、蓖麻子等数十种。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天灸方法:
(1)毛茛叶灸:将鲜毛茛叶适量捣烂,敷贴于穴位或患处。初时皮肤有热辣感,继而局部潮红、充血,稍后出现水疱。敷灸时间为1~2小时。发疱后局部遗留色素沉着,以后可自行消退。常用于治疗疟疾(敷贴寸口、内关、大椎)、寒痹(敷贴局部)、急性结腹炎(与食盐和捣,敷于少商、合谷)等。
(2)斑蝥灸:施灸时先取一块胶布,中间剪一黄豆大圆孔,将胶布贴于穴位上,以暴露施灸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然后取斑蝥末适量(或以甘油调和)置孔中,上面再用胶布固定,灸至局部发疱为度。或用95%酒精浸泡斑蝥10日后,取药液涂抹患处。适用于顽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麻痹、胃痛、黄疸等。孕妇忌用。
(3)白芥子灸:取白芥子末5~10克,用水或醋调为糊状,敷贴穴位上,再以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取白芥子末1克,置于直径3厘米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在穴位上。敷灸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疱为度。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肺结核、口眼歪斜等。现在,临床常用复方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取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细末(为1人3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时,每次取药末1/3量用生姜汁调如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分摊于6块直径3厘米的油纸上,分别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用胶布固定,每次敷灸4~6小时。从初伏开始,每伏(10日)各敷灸1次,每年敷灸3次,连续治疗3年。
(4)旱莲草灸:取鲜旱莲草捣烂敷于大椎穴上,胶布固定。灸1~4小时,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起疱为度。可治疗疟疾。
(5)蒜泥灸:取紫皮大蒜适量,捣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吐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一般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潮红或起疱为度。
(6)天南星灸:取天南星末适量,以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颊车、颧髎穴,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可治疗面瘫,左贴右,右贴左。
(7)威灵仙灸:取威灵仙嫩叶捣烂,加入少许红糖拌匀,敷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敷贴身柱穴可治睑腺炎、结膜炎;涂擦还可治疗疥癣、神经性皮炎、痣、疣等。敷贴后如局部出现蚁爬感,应将药去除,以起疱为度,避免过度刺激。
(8)蓖麻仁灸:取蓖麻仁捣烂敷于涌泉穴,可治滞产及包衣不下;敷贴百会穴,可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敷贴患侧颊车、下关、地仓,可治面瘫。
(9)细辛灸:取细辛末适量,用陈醋调敷于涌泉穴或神阙穴可治疗小儿口疮。
(10)吴茱萸灸:取吴茱萸末适量,用陈醋调敷涌泉穴可治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如加入黄连亦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11)甘遂灸:取甘遂末少量敷贴肺俞穴治疗哮喘;敷贴大椎穴治疗疟疾;敷贴中极穴治疗尿潴留。也可以在甘遂中加入适量的面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贴在穴位上,再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
(12)马钱子灸:将适量马钱子切片或研成细末,敷贴颊车、地仓穴,可治疗面瘫。
(13)食盐灸:取细净食盐炒热待温,纳满脐窝,再取麸皮适量,加醋炒热,装入布袋放在脐部盐上敷灸,用来治疗脱证。
(14)半夏灸:取生半夏、葱白各等份,共捣烂如膏,敷贴患处,或制成栓剂塞入患侧鼻孔,每次30分钟,每天2次,可治疗急性乳痈。
(15)荆芥穗灸:取荆芥穗切碎炒热,然后装入布袋内敷灸患处,可治疗荨麻疹。
此外,还有葱白灸、巴豆霜灸、小茴香灸、芫花灸、鸦胆子灸、生附子灸、生姜灸、乌梅灸、五倍子灸、桃仁灸、川芎灸、透骨草灸、山楂灸、薄荷叶灸、蓖麻柄灸、丁桂散灸、椒豉膏灸、白胡椒丸灸、车桂散灸、桂术灸、鹅透膏灸、复方公丁香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