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温针灸:严防艾火脱落,谨防烧伤
温针灸,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此法最早见于《伤寒论》,但具体方法不详。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做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在方法上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现以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
温针灸流传已久,多年来江浙一带颇为盛行,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其适应证很广,南方有些针灸医生,几乎每针必温,不扎白针(干针、冷针)。
施用温针灸时,应选用略粗的长柄针,一般在28号以下最好,长短适度,将针刺入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深厚处,行针得气后,留针不动,针根以与表皮相距2~3厘米为宜,在针柄上插入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或将艾绒捏在针柄上),使其下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高。或点燃下端(温针补法)或点燃上端(温针泻法),或同时点燃两端(温针平补平泻法),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穴内,传导至经脉脏腑,用以治疗寒滞经脉、气血痹阻一类疾病。
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条(或艾绒)放得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条(或艾绒)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次可烧3~5壮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后,针最易从针根部位折断。此外,采用本法施灸时,应防止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当艾绒或艾条段燃尽后,还有一些余火,此时最易脱落造成烫伤或烧坏病人的衣物。可在施灸穴位周围垫上厚纸片,以防止烫伤或烧伤的发生。
近年,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的方法也比较盛行。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其长度为2厘米,直径1厘米,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像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电子温针灸是利用电热作用来替代艾炷、艾条使毫针发热行温针灸治疗疾病的一种灸法。施灸时,用毫针刺进预先选好的穴位或患处,施行手法得气后接通温针治疗机,每次灸治15~30分钟。适用于治疗颈椎病、骨质增生、关节痛、肩凝症、心痛偏瘫、下肢痹痛、哮喘、少腹痛、不孕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