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
青青子衿[249],悠悠我心[250]。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251]。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252],在城阙兮[25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249]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衿:衣领。[250]悠悠:绵长不断的样子。[251]宁:难道。嗣音:寄声相问。嗣,通“贻”,给。[252]挑达(táo tà):来回走动的样子。[253]城阙:城门两边观楼。
【赏析】
“青”在古代就是蓝色,《毛诗序》中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在古代,对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着社会等级从穿着上区分身份。特别是汉代以前更有明文规定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佩戴,商人还不得穿丝绸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成衣。而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准许穿戴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颜色——青色衣服。所以,书生又称为青矜,这便是《子衿》中的青青子衿。
《子衿》中的郑国女子这样说:“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自己来?”其实女子要表达的是“你来不来都一样,尽管我着急,我生怨,但心始终向着你。”于是发出“一天见不到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的慨叹。
后来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之一中直接引用了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就成了一个男人的政治抱负,对贤才的渴求和对雄伟霸业的忧思:“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的这首诗作被视为建安文学的一颗明珠。而《子衿》所体现出来的清新细致的情境在宋代李清照早期的一首《浣溪沙》中似乎得到了延伸,词中这样写道:“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与《子衿》的意境几乎重合,精妙地绘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态。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曹操的《短歌行》更脍炙人口,而才气过人的李清照似乎也更有魅力,然而这篇《子衿》的美却从未消逝,反倒是在后人对其意境与语词的化用里,透露着《诗经》对于中国后来的古典诗歌文学不言而喻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