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解决难题的:思维模式
在工作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是他们思维模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比如,教师出了一道数学难题,有几个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事实上,他们用的并不是同一种的解题方法。正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所以解决难题的方法就产生了差别。
思维模式是人脑多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集合;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并受一系列基本概念所规定和制约的、已经被模式化的思维定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的一种内在程式,并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作用。
思维模式本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类很复杂。但一个思维发达的人,凭直觉就能利用许多思维模式。以教师教学为例,教经济学的老师会从精练的、经过拆解的经济案例着手,能让这些案例被那些没有经济思维模式的学生理解。“假设你种植苹果,我种植橘子,周围只有我们两个人。再假设我们都想吃两种水果而不是光吃其中一种,我们是不是应该交易呢?如果是的话,我们该怎样开始这笔交易?”
在这个经过简化的背景下,老师开始教导学生如何进行交易。如此往复,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基本的交易思维模式。而一旦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学生便可以将它的意义延伸得更远。
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简单的材料中创造出复杂的信息。在学校里,许多科学课程的教学都是通过巧妙地利用思维模式来完成的。物理学的入门课程一般都会介绍一些简单的、理想化的状态:滑轮、斜坡、物体在光滑的表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学生对“滑轮”思维模式的熟悉与了解,它就可以以某一种方式或同其他思维模式一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很多人在小时候学过的原子太阳系模型,也是思维模式的典型运用。这个模型告诉我们,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沿轨道而行,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这个形象的类比会带给学生关于原子的快速而精练的直观认识。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理解难题时,总是倾向于选择复杂描述而放弃精练的思维方式。比如,人们更容易理解“一种外壳厚而又软的柑橘类水果”这样的描述,而不太愿意接受“一种超大尺寸的葡萄柚”的说法。
通过利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能更快地了解到真理。比方说,现在物理学者已经知道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方式与行星绕太阳的方式大致相同。事实上,电子的运动是在“概率云”中进行的,一个老师怎样才能把这点告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呢?
你是用比较容易让他理解的行星运动来解释这一接近真理的事实,还是跟他讲“概率云”这个准确但根本不可能被他理解的概念?
如果你想确保准确性就意味着牺牲可理解性;如果确保可理解性,就要牺牲准确性。看起来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至于如何选择,这里有一个前提,即一种说法如果不能被用来帮助人们预言或作决定,那不管它的表达多准确、多么容易让人理解,它都毫无价值。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创始人赫布·凯莱赫曾经告诉空乘人员,他的目标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比“低价航线”更为准确,表达的意思也更加完整。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可以通过减少飞机维修费用或让旅客承担餐巾纸的成本来实现更低的价位。很显然,还有额外的价值(旅客的舒适、安全性)完善着西南航空的经济价值核心。“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在于,尽管它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可它甚至无法让空乘人员决定是否在飞机上提供鸡肉沙拉。一个准确但空泛的说法仍然是不起作用的。
人们试图精确地解释每一件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向你提供足够多的有用信息,然后慢慢地提供更多。
防止准确性不起作用的关键途径是使用类比。类比从固有思维方式中汲取能量:蜜柚与葡萄柚相似,一条成功新闻的结构与“倒金字塔”相似,皮肤损伤就像年龄增长一样。类比之所以让人更容易理解精练的语言,是因为它引用了人们早已熟知的概念。
一些类比非常有用,它们不是单纯地强调概念,而是已经成为新思想的平台。比如说,在过去的50年中,把人的大脑比作电脑的比喻已经成为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基础。解释电脑的工作原理要比解释人脑容易得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心理学家从电脑在许多让人容易理解的方面(如存储器、缓冲器和处理器)中汲取灵感,为的是在人脑中植入相似的功能。
类比思维的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可以充分开拓人们的思路,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重视类比思维的灵活,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