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梅拉决战
——波斯的崩溃
历史背景
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腓力二世对外扩张的遗志,继续东征波斯。他凭借训练有素、行动协调一致、战无不胜的方阵,在伊苏斯重创波斯军。伊苏斯战役以后,亚历山大继续执行他的战略计划,进军腓尼基和埃及。公元前332年8月,开罗城陷落,波斯海军主力腓尼基舰队投降。战败的大流士三世逃到幼发拉底河,在这里重整旧部,又招募军队,准备在高加梅拉与亚历山大决一死战。
交战双方:马其顿联军VS波斯军队
交战时间:公元前331年
双方将帅:马其顿统帅为国王亚历山大;波斯统帅为国王大流士三世
双方投入兵力:马其顿7000骑兵、4万步兵;波斯4万骑兵、100万步兵
双方使用兵器:战车、长矛、标枪、箭、刀
交战结果:马其顿取得胜利
历史回放
亚历山大通过伊苏斯战役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攻破腓尼基、提尔、加沙、孟菲斯等城邦。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腓尼基的推罗遇到了出师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经过7个月的围攻,推罗陷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返回推罗,东渡幼发拉底河。10月1日,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再次决战。
大流士三世对此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4万骑兵、100万步兵,还有200辆装有刀剑的战车及15头战象,布置于开阔的高加梅拉平原。大流士认为这是最适宜骑兵、战车作战的地方。他命令士兵铲平地面,移走障碍物,高加梅拉平原显得更加空旷了。大流士吸取了伊苏斯战役的教训,还给士兵配备了更长的矛,并在战车上装备长刀,试图突破亚历山大的方阵。
双方战略战术
大流士三世利用有利地形,采取纵深队形,试图攻破敌人方阵,但却被亚历山大瓦解。
亚历山大在战略上知己知彼,设置了预备队,在战术上巧施方阵,牵制敌人,制造战机,成功击败敌人。
大流士三世将军队分为两个方阵排列:第一方阵为主力部队,排成前后两条战线。战线的左右翼骑兵、步兵混合在一起,中央由大流士三世亲率皇族弓箭兵、步兵和骑兵及其他城邦联军组成纵深队形。第二方阵排列在第一方阵正前方。方阵的中央为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大流士三世的御林军骑兵紧跟其后;方阵左翼为100辆战车及西亚人骑兵;右翼为50辆战车及亚美尼亚和卡帕多西亚人骑兵。
亚历山大趁大流士三世尚在设防之际,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勘察地形,巡视敌情,把敌军的战略部署搞得清清楚楚。而后方部队则一边加固防御工事,一边休养整顿。
10月1日早晨,亚历山大率领4万步军和7000骑兵,正对着大流士三世的战线摆好阵势。与伊苏斯战役基本一样,中央为6个马其顿方阵,两翼配备骑兵,并将精锐的步兵和骑兵重点集中在右翼。在战线的后面两翼,亚历山大各安排了一预备方阵,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当波斯和马其顿军队接近时,亚历山大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向波斯军的左翼斜向移动。大流士三世担心亚历山大攻击左翼,也跟着平行移动。渐渐地,队伍走出了波斯人特意平整的地带。这时大流士三世开始警觉起来,他担心精心准备的战车失去作用,便立即命令左翼部队赶紧绕过亚历山大的右翼,阻止其继续右移。双方侧翼骑兵开始了激战。数量明显占优的波斯军,因为骑兵和马匹都有铠甲保护,致使亚历山大骑兵伤亡惨重,败下阵来。亚历山大急忙调骑兵支援,勇猛的骑兵连续向波斯军左翼发起冲锋,终于将敌人击退。
重要意义
高加梅拉战役的胜利彻底击溃了波斯帝国主力军,为亚历山大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大流士三世看到其左翼激战正酣,趁势发动长刀战车冲向对方的方阵,试图冲散敌人。当他们接近时,马其顿方阵前方的弓弩手、标枪手上前迎战,有效地阻止了大流士三世的进攻。
大流士三世遂下令右翼开始进攻敌人左翼。亚历山大则命令攻击那些迂回到马其顿右翼的敌军。两翼骑兵的进攻,使波斯中央部队现出了一个漏洞。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马其顿方阵和骑兵及预备方阵向内旋转,形成一个劈尖,直插大流士三世的阵营。波斯人顿时乱了阵脚,波斯军被冲得七零八落,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大流士三世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走。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
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