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纯美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尽心章句下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1]。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2]?”

【注解】

[1]策:古人用于书写记录的用竹简编联成的竹册。[2]杵:舂米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书》中《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采用其中两三段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以周武王这样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百姓是极其欢迎的),所以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木棒都给血河漂走的事呢?”

figure_0196_0054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2],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3]。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4]。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解】

[1]陈:即“阵”本字。[2]北狄:焦循《孟子正义》本作“北夷”,朱熹《孟子集注》本作“北狄”。[3]革车三百两,虎贲(bēn)三千人:革车,兵车;两,同辆。虎贲,古时用来喻指勇士、武士,是说猛怒如老虎的奔赴;三千人,《书序》作三百人。[4]厥:顿。角:额角,厥角,即以额角触地,也即“顿首”“叩头”的意思。崩,指山崩塌,这里用来形容百姓叩头的众声轰然。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陈兵列将摆成作战阵势,我善于打仗取胜。’这实际是该服上刑的大罪过。只要国君好行仁德,天下便没有敌手。(过去商汤大起义师,)他讨伐南方,北方的狄族便埋怨。他讨伐东方,西方的夷族同样也埋怨,他们说:‘为什么把我们搁在后面呢?’周武王去讨伐殷纣时,派出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告谕殷商的百姓道:‘别害怕!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得到安定生活的,不是来跟你们百姓作对的。’百姓们听了一齐伏在地上把额角碰着地面叩起头来,登时像山岳崩塌似地一片响。征这个字含有正的意思,(被暴君压榨虐害的各国百姓)都想匡正自己的国家,哪里又用得着战争呢?”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1],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2],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解】

[1]丘民:丘,众,丘民即民众。此处指民心。[2]絜:同“洁”,干净。

【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其次,君主又更轻一点。所以赢得民心便可以做天子,赢得天子的心便可以做诸侯,赢得诸侯的心便可以做大夫。如果诸侯对国家有害,就改立别的人。如果牲口已经足够肥大,祭品也已经足够干净,祭祀又按时进行了,可是旱灾和水灾还是肆虐,那就得另外改立土谷之神了。”

figure_0198_0055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隘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亲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

孟子说:“‘仁’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人’,把‘仁’和‘人’合并起来讲,就是道。”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告别母国(应取)的态度。离开齐国时,把正在淘的米漉干了就走。这是离开别国(所采取)的态度。”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明的人教人,凭着自己的透彻明了,帮助别人也透彻明了;现在那些教人的人,就凭自己糊里糊涂的头脑,却要使别人透彻明了。”

【原文】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1],介然用之而成路[2];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解】

[1]山径之蹊间:山径,山坡。蹊,鸟兽走的小路。[2]介然用之:介然,有执着、坚持的意思。用,行。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如果人们持续地在上面走着因而便成了路,只要隔一会儿不去走,茅草就会将它塞掉。现在你的心也给茅草塞掉了。”

【原文】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1],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注解】

[1]臭(xiù):气味,与读chòu作为香臭之臭不同,杨伯峻《孟子译注》说:“上句‘味’‘色’‘声’都是中性词(不含美恶之义),但用在此处,则指‘美味’‘美色’‘乐声’,此种用法,以前诸章不乏其例。‘臭’字亦如此。‘臭’的本义是‘气味’,不论香臭都叫‘臭’,此则专指芬芳之气。正如《左传·僖公四年》的‘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的‘臭’专指恶臭一般。”

【译文】

孟子说:“口喜欢美味,眼睛喜欢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声音,鼻子喜欢芳香的气味,四肢喜欢舒适,都是天性的嗜好;可是(能否都称心如意地得到它们,)这中间又有个命运好坏的问题,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不加强求。)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知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它们能否一一各得其宜,这是属于命运的问题,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命运的安排,(以便尽力而为,希望性分所定的东西都能见诸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