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
2.1 健康概述
2.1.1 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它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时代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健康就是不生病,认为“无病、无残、无伤”就是健康。20世纪30年代的“心身医学”观点,使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超出了纯医学的范畴,明确地从心理角度向社会方面延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直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定义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以下列举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标准代表性的表述: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痛感、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11.道德高尚,有良好的公德,有道德修养;
12.对自己、对他人的健康负责,工作、生活、娱乐等以不影响、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健康为前提。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人心理状况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心理状况也不一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迈特尔曼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危害对自己造成威胁;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评估,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
3.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即知行结合,而非空想与自我封闭;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有好的个人修养;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我行我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独来独往;
8.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能力,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和随波逐流;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提出衡量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
1.情绪是否愉快;
2.智力是否正常;
3.思想与行为是否统一;
4.反应是否适度;
5.生理年龄同心理年龄是否符合。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能进行正常的心智活动,能较好地适应相应的社会生活。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能通过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等方法来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以达到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