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仁怀市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仁怀市发展酱香型白酒产业的SWOT分析
一、仁怀市发展酱香型白酒产业的优势(S)
(一)仁怀市酿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仁怀市酿酒起于何时,因资料的缺乏,难以定论。1994年4月,贵州考古研究所在仁怀城郊东门河云仙洞一处商周洞穴居室遗址,发掘出土文物和标本40余件,多数为陶制酒器。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专用酒具证明,仁怀市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浓厚的酒习俗。1991年12月,仁怀市合马镇西汉土坑墓群发掘出文物400多件,除生产生活用具外,瓮、罐、碗等与酿酒业有密切联系,出土的铺首衔环酒壶是专用酒具,证明仁怀市境内至少在西汉时期便有规模性的酿酒生产。1989年,茅台镇交通乡袁家湾出土酒具9件,经鉴定为明朝时期酒具。该批酒具中的酒壶从执壶到单提梁壶,从单提梁壶到双提梁壶,从无支架到有支架,从斜腹过渡到鼓腹,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到清道光年间,茅台一地酿酒业颇为发达,“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郑珍,莫友芝,1968:399)。清末吴振棫云:“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吴振棫,1854:24)表明仁怀地区的酿酒业在清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酿酒规模和出品质量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仁怀市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的酒文化为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二)名酒众多,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就出产在仁怀市茅台镇,是仁怀市乃至贵州以至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仁怀市白酒业持续发展的最丰厚的现实资源。贵州省人民政府评选的2011年“贵州十大名酒”中,国台酒、百年糊涂酒、酒中酒霸酒、茅台王子酒四大名酒在贵州仁怀市。2014年年底,按实有窖池数等综合测算,仁怀全市白酒产能达47万千升,产量35万千升,仅茅台集团一家便实现408亿元的营业收入。仁怀市共有酒类企业1723家(含小作坊),窖池59265口,其中注册生产销售白酒企业1497家,销售型企业1169家,生产型企业328家;持有白酒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303家,占企业总数的17%,规模以上白酒企业88家,占企业总数的5%,占持证企业的29%。列入遵义市白酒行业“十星企业”培育对象5家、遵义市“一大十星五强”企业12家,包括国台、糊涂、钓鱼台、酒中酒、云峰、国威、海航怀酒、国宝、怀庄、祥康、恒兴等企业在内。截至2015年8月,仁怀市共拥有“贵州茅台”“茅台图形”“国台”“本强及图”“镇及图”“怀庄及图”6件中国驰名商标。酿酒产业的发达,为仁怀市白酒产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最可宝贵的资源和经验。
知名白酒产业研究专家杨柳博士在《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白酒产业的分析》(2009)一书中,以白酒产业在若干地区集聚为例,阐述了在各种要素的“化学聚合”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品牌对实现产业空间集聚价值的意义。他认为,通过高端要素的化学聚合,白酒产业空间集聚区域将成为创意经济乐园,催生地理品牌。地理品牌是对一定地理区域的稀缺资源、区域特色、区域文化的提炼和总结。地理品牌有利于建立消费者对地理空间内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地理品牌的这种正向外部效应,使区域内通过“搭便车”来共同分享利益,导致效用增加和成本减少,有助于本区域内所有企业的成长。从而导出文化生产力在产业空间集聚中起了“豁合剂”和“创新源”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包含地域文化因子和环境特色要素。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越丰富,品牌的文化含量越大,产品附加值就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当这种地域文化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公共选择之后,最终积淀在产业集聚区域。然后,又由从业者世代承袭下去,形成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该地区产业空间集聚的“豁合剂”和产品品质提升的“创新源”。根据杨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仁怀市毫无疑问是中国白酒产业集聚地之一,成为支撑仁怀市白酒产业长足发展的一大力量。
(三)白酒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完善
第一,有机高粱种植面积扩大,为仁怀市白酒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优质原料。200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粱生产,启动实施了高粱“北种南扩”工程,并实行了“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的政策,使高粱生产形成了“公司+基地+农家”的产业化生产模式。2002年仁怀市北部高粱生产基地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同年仁怀市又在财政部获得高粱基地扩建项目的立项,使仁怀市高粱生产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1999—2003年,仁怀市高粱种植面积从7.73万亩上升到12.19万亩,平均10万亩左右,占秋粮种植面积的17%左右。2001年以前主要使用的品种以本地红壳子、青壳洋、牛尾砣、本地黑壳高粱等混杂品种为主,2002—2003年主要使用的品种为“青选一号”和“青选二号”。平均亩产144.47~176.8千克,年总产量1.358万~1.888万吨。2005年,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家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政策。仁怀市实际种植高粱16.2万亩,比种植计划16万亩增加1.25%,完成订单63939份,根据各乡镇农技站测产验收情况,北面乡镇平均亩产173.1千克,南面乡镇平均亩产221.3千克,全市平均单产达190千克左右,总产3078万千克。由于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总产量增加353.1万千克。2011年8月6日,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派出的专家组经过对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建设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基地顺利通过认证。仁怀市2011年申报认证有机高粱种植基地20个,有机地块1425块,面积约25万亩(董艳婷,潘树涛,2011)。2013年,全市高粱生产分别受到低温冻害、干旱、病虫害的影响,仍完成订单签订6.5万份,种植有机高粱26万亩,收储有机高粱4.4万吨。2014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收储有机高粱7.5万吨,有机高粱种子繁育1500亩,转换有机地块10万亩。
第二,下游配套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白酒配套产业包括酒类包装物(含酒瓶、纸箱、商标、背贴、酒盒、瓶盖、丝带、手袋、馈赠物等)、产品设计、产品批发、物流、销售等,重点在酒类包装物的设计生产方面。根据《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中提出的“鼓励省内配套,推动相关包装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塑料包装材料、彩印包装和日用玻璃瓶等白酒业关联行业,加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配套产业”要求,仁怀市政府对酒业酿造及酒类配套产业做出整体规划,以仁怀市中枢镇为中心,在北部茅台镇赤水河畔大力发展白酒酿造产业,在南部坛厂镇区域大力发展酒类配套产业,将赤水河谷流域打造成世界酱香型白酒的原产基地。仁怀市经济开发区按“一区多园”布局,由国酒工业园、坛厂现代服务园、仁怀名酒工业园、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组成,将国酒工业园和赤水河沿线白酒产业聚集区统一纳入规划,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11年8月正式成立省级仁怀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43.11平方千米,以酱香型白酒生产为主导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提高产业链价值。坛厂现代服务园区重点发展白酒产业包装印刷业、仓储物流业、文化旅游、创意文化、商贸会展等。截至2014年入园企业31家,开工建设18家,实现投产11家,累计投资32.4亿元,建成厂房24.8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厂房10.44万平方米。累计形成白酒仓储能力约8万千升,包装能力约10万千升,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2015年1—4月申请入园企业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亿元。其中,国大瓶盖厂项目已完成两栋厂房及平场道路的建设,完成投资6000万元。目前,重点推进绿色电子产业园、茅台仓储物流园、贤俊龙包装彩印、梅家堡安置区、霞霏温泉旅游综合体、中小企业孵化园等项目建设。
第三,交通运输与物流等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仁怀白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大山深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差,特别是交通条件的限制最为明显。近年来,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遵义新舟国际机场已经建成运行、遵赤高速通车后,仁怀对外交流改善。同时,大批物流企业的入驻,有力地促进了仁怀白酒产业的发展。除了白酒企业自建运输线路之外,中小企业普遍依赖物流企业和快递公司,响华物流等本土物流企业发展迅速,中通、申通、天天、顺丰、百世汇通等大型快递企业的进驻,为仁怀市白酒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白酒产业发展
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提出建立黔北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黔北地区以遵义市和毕节地区为主。其中,遵义市以“一带两点”(沿赤水河一带,湄潭及董公寺两点)的白酒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毕节地区以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纳入“贵州白酒”品牌基地第一批名单,打造以酱香型优质白酒为主的黔北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2011年4月初,在支持国酒茅台做强做大专题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提出,要用5~10年的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即“一看三打造”)的目标,推动贵州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同年6月底,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在仁怀召开,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提出的要求,对加快发展白酒这个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动员部署。随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了解仁怀酒业发展的历史文化、现实状况、发展条件,以及理论依据,总结仁怀乃至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经验,为“一看三打造”提供理论支撑及经验总结,论证“一看三打造”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仁怀市委、市政府与贵州茅台集团共同组织召开了一次理论研讨会。这次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8月29日在仁怀市召开,共邀请了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各地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百余人(王刚,2012)。
2012年,为推动白酒产业发展,实现“双千亿”(培育千亿产业、打造千亿强市)目标,仁怀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仁怀市落实国发2号文件加大金融支持白酒产业发展力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了金融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和3项措施。三大重点是指:一是创新10个金融信贷产品,即基酒抵押贷款、企业之间联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白酒窖坑出租收益权抵押贷款、白酒商标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白酒金融理财产品、开展税融通贷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以名酒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列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加大对小微白酒企业的扶持力度(蔡邦国,等,2012)。该意见的出台,为仁怀白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此前后,仁怀市完成《仁怀酱香酒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2012—2020)》及《仁怀酱香酒规范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划分了三大主体功能分区,规范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为仁怀市白酒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进行明确划分。
(五)白酒酿造技术体系成熟,拥有熟练的技术工人
仁怀是茅台酒的故乡,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地。与其他白酒工艺相比,酱香型白酒的酿造除了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原料外,又有其独特巧妙的工艺内涵。以茅台酒为例,其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储存、勾兑、检验、包装6个环节。生产周期为1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经分型储放,勾兑储放,5年后包装出厂。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茅台酒工艺三高三长、季节性生产的特点,是区别于中国其他名白酒工艺的地方,也是茅台酒工艺的巧妙之作。“三高”是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三长”主要指基酒生产周期长、大曲储存时间长、基酒酒龄长。整个茅台酒的酿造流程可概括为两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史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2011)。因为其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上的重要意义,茅台酒酿制工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酿酒工艺和成熟的酿酒技术体系为仁怀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仁怀市又拥有大量掌握酱香型白酒酿造技术的熟练工人。酿酒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在酿酒工人中流传着“没有三百斤毛毛力、不要进烤酒行”的口头禅,可见酿酒工人的艰苦与劳累。“火烧胸前热,风吹背后寒;咬牙新醅重,汗透破衣衫……”这首歌里描绘的场景,是酿酒工人工作的真实写照。但只有劳力和坚韧的毅力还是不够,无论是下粮、润粮、翻沙、上甑,还是取酒、勾调、尝评,都需要熟练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艺。在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中,仁怀一地拥有大量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他们在闲时,或务农,或做工,但在酒厂需要时,放下手中活计,便是一名合格的酿酒工人。除了来自实践和传承外,知名企业也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本土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外高校如江南大学、四川大学等,不断为仁怀市白酒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近年来,仁怀市和茅台集团筹建茅台学院,将落户仁怀市南部新城。茅台学院是一所由仁怀市委、市政府搭台,茅台集团出资,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规模5000人的以酒类酿造为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企业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建成后,仁怀市酿酒技术人才培养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据最新消息,茅台学院已经得到教育部批复成立,将于2017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学生。茅台学院以“打造国内外酿造业有影响力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为发展目标,以“立足茅台、服务酒业、报效国家、走向世界”为发展定位。首期招生将开设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5个专业,一共招生600人。到2020年,该校将围绕酿酒产业链建设专业群,逐步增设至11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5000人。茅台学院将紧密联系地方、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重点将“酿酒工程”打造成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