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特色小镇的特征
特色小镇必须有突出的发展主题,需要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对符合这个主题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空间重组,是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探索与实践,体现个性化、主题化、文化创意特色化的地方发展道路。从内涵特征来看,体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和”、形态“精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征。
一、产业发展环境为核心
与以往划地为界的小镇建设不同,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律,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基于地区比较优势,将产业链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和服务行业在一个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设备和技术,通过特殊的自然、人文以及公共服务环境,吸引人才、整合资源。在产业集群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化资产变为通用资产,提高可交易性。与此同时,强化产业集群网络,形成产业链中特殊环节的资源整合价值,并强调这个特殊环节的横向扩展而非纵向延伸或规模扩大。因此,特色小镇的产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聚集效应实现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和产城融合,打造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平台。这个平台通过为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环境,所需办公场所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实验室、图书馆,以及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惬意的休闲和人居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空间规划和服务引导等措施,如改善交通、鼓励商业和商务等多项城市服务业,使各种优质要素在小镇聚集;并通过城镇的聚集功能,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从业者等人员充分参与生产和建设,使之成为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以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因此,以产业为核心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基础,是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嵌入特定区域及其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产业生态位”。这些产业聚集形成的区位共生特征,也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持续提升的关键,而不是以往产业园开发模式中,企业仅在特定空间的地理集中。
二、位置和空间优化
特色小镇是一个对地理区位非常敏感的特殊空间聚集体,不但需要这个空间内部有符合条件的资源和要素,还需要周边的相邻空间或更大尺度的地区范围内有资源和要素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因此,需要进行位置选择。当然,不同类型的小镇对区位条件和要素的要求存在差异。
在位置选择上,城市和乡村地区都可以出现特色小镇。在城市地区的特色小镇主要位于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市有一定绿地或农村隔离,呈相对独立的空间,以便远离外界干扰,保持一定的私密性与安全性;同时,交通方便,尤其是与中心城市可达性好,可以实现与高端接轨。因此,特色小镇往往在城乡接合部或大城市腹地,而不是在远离城市的偏远之地。另外,这样的选址和规模,有利于承接政府绿色发展财政补贴,贯彻和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为环境友好型发展提供经验。虽然有些村镇具有特色产业基础,且有产业转型升级的集聚效应,但在交通、信息等方面较落后,不宜进行特色小镇建设。
在偏远落后地区或乡村,特色小镇往往选择在区位条件好(比如交通发达可以使小镇与外界的经济中心紧密连接)、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如云南斗南花卉城、贵州茅台镇等。现有的西部地区和一些落后地区的特色经济带,可以是特色小镇成长的基础,但尚不具备交通和发展潜力等主要条件。
特色小镇的空间特征不同于大城市的新城建设和园区建设,是独立行政单元内的特殊区域。特色小镇作为重点发展地区的核心聚集区,在空间布局上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外形设计上要从小镇功能的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特点,并把视角从建筑单体转移到整个城镇,从建筑和城镇设计的各个细节上,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把新的和旧的、现代的和传统的、地方的和世界的、私人的和公众的都包容进去,寻求把过去的与未来的统一在现在之中,并产生对话。总之,小镇的城市设计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形态之美,是一个将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和深厚积淀的历史人文之美有机结合的整体空间。
另外,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城镇行政单元内的一部分,是能代表这个建制镇经济特色和文化聚集力的聚集核心,其外围有一定的腹地,这个腹地可以是所在的建制镇,也可以是周围相邻行政单元区域。这个聚集小镇不仅是指规划中的连片区域,它还需要与周围腹地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城镇与腹地在经济上相互融合、产业上相互衔接、景观上相互协调、文化上相统一的共同体,能成为既能代表当地特色,又能辐射和影响当地发展的核心地区,成为“核心—腹地”双层结构(见图1-1)。
图1-1 特色小镇空间的双重结构
如图1-1显示,特色小镇尽管是指聚集核心区,但其发展却离不开腹地,没有腹地就不会有聚集中心;同时,有什么样的腹地,就有什么样的小镇。这种双层结构反映了作为聚集中心的小镇核心与腹地是一种经济共同体关系,而不是经济上孤立、产业上割裂、文化上隔离、景观上突兀于周围腹地的特殊地区。如浙江黄岩模具小镇是在黄岩地区模具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小镇范围内有模具工业企业、研发中心、民宿、超市、银行、主题公园等多种业态,产业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呈现出五脏俱全的城镇功能。杭州梦想小镇采取有核心、无边界的建设理念,通过修筑绿网、水网、路网等设施,在街区之间,以及街区与小镇外围地区之间建立了网络状联系,使仓前地区新老空间得到了统一。
从空间形态来看,由于受地区发展程度、地形等自然条件所限,聚集区既有单核结构,也有多核结构,多个核心聚集区就成为特色小镇群(见图1-2)。
图1-2 基于多核心的特色小镇群
一般来说,腹地规模较小的小镇往往呈现单核模式;腹地规模大,涉及多个行政单元的呈多核分布。如美国旧金山北部的钠帕谷是由分布在该谷地的数个村庄以酿酒为特长而形成的数十个特色酒庄小镇群;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则是由35个创新小城镇群组成;云南临沧鲁史镇则由于地形所限,小镇呈小镇群镶嵌在周围山沟之中。从对外竞争力来看,多核特色小镇群远胜过单核特色小镇。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内的大理、康定、亚丁、稻城、色达,以及云南的香格里拉,均处于青藏高原西缘,景色宜人、藏寨风格独特,但景观和地域特征相似,以旅游为开端基本形成了旅游型特色小镇群的雏形。贵州省黄平县的旧州镇在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古镇时,采用了“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建成了珠串型小镇,以安顺中心城区的屯堡大道为主线,改造提升区内路网和对外通道,把周边的双堡、七眼桥、大西桥和刘官、黄腊等乡镇串联起来,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并构建了“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联动发展模式。河北省馆陶县,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已建成的特色小镇,试点推进“一镇三社区”的万人粮画小镇,“一镇四社区”的羊洋花木小镇、黄瓜小镇、“八村联建”的黄梨小镇。这些小镇全部以本地农产品为主,带动了周边村镇,实现了“共扬小镇文化、共创主导产业、共享基础服务”,形成了多区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小镇群需要统一行动,龙头企业或政府联手对资源进行整合,否则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将导致粗放开发资源。
三、功能复合性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文化、旅游、社区和自然环境建设为一体的产城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创新与传统融合、生产与生活融合的包容性发展空间载体。其目的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所以不但要有产业基础,还要有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完善的城市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居住,并带动企业成长和创新创业。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产业集群、观光小镇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它突破了纯粹的行政区划与园区空间限制,可以在不受行政范围限制和不受园区政策限制的条件下,仅针对市场形成的聚集区和产业生态系统,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以及信息化高度融合,如淘宝镇等。特色小镇是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是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良性互动,集产业培育功能、生态居住功能和旅游度假功能为一体,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社区,更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的创新空间。在其初期阶段,功能较为单一,但是经过各种要素的配合与产业的融合,成熟阶段的特色小镇可以实现多功能融合,如目前很多以特色产业为特征的小镇都已经兼具了旅游特征。
四、历史传承性
作为城镇化的示范地区,特色小镇的首要任务是保持该地居民和村镇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小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各类人群的多样性和他们各自的特性,才能体现其特色,而不是复制或臆造出与本地无关或没有继承性的“特色”。此外,特色小镇还需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增强企业与镇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也可以使所在企业增值;将地方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是,在历史传承性方面,特色小镇应努力保留原有生活形态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充分体现当地“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通过判断认识历史遗产的有形和无形价值上,实现各种历史资源的区域综合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单一文物古迹和景点的旅游价值上。只有充分建立地方发展演化轨迹上的小镇,才能使特色具有地域根植性。
五、居民多样性
小镇中的常驻人员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从业人员。尽管有些创新小镇中以高智力者、高技能者为主,但也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以及在借用外界资本和资源过程中的投资者,另外还有各地的游客等。因此,特色小镇居民具有来源复杂,文化多元化,居民多样性的特点。特色小镇有着区别于城市独特风格,企业和镇民会因此而自豪和珍惜小镇。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和多元化人口工作生活栖息的舞台和家园,小镇建设时刻要以多样性的人本需求为目标,强化各种人群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认知感,朝着生活舒适,更有质量和更人性化的方式努力,形成独具个性的生活形态,而不应该仅以游客为中心,忽略当地居民和生产发展。比如,有一些小镇为了建设古镇和开发古镇旅游项目,将原有居民赶出核心区,然后重新修建古镇。
六、治理创新性
特色小镇是一个超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区域,需要在基层治理上经营创新实验,并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加之,目前我国的基层政府管理薄弱,水平低,现有的专业小镇、产业园区、中心镇的管理渠道多不健全。国际经验表明,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特色小镇能否成功及其渴望达到的成功水平。因此,特此小镇需要建立一套自由运行的社区体系,探索一种日常管理与服务事务由镇民选举的自治性组织,镇政府和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环境配套,增强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以共同治理为理念,转换政府的角色关系,成为平衡利益关系的调节者而不是矛盾的制造者。使作为“经济发展之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美好环境和生活创造者的居民,都成为生活共同体的利益维护者,共同创造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探索以PPP为框架的多元化的投融资和一揽子的城镇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