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十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历史上的女真与满洲

(一)女真的历史及“旗人”集团的形成

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肃慎改称娄挹,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金、元时,改称女真辽兴宗名耶律宗真,史书为避其“真”字,改女真为女直。

明代,女真各部散居于东北广大地区。明政府根据其部落力量和分布,在女真地区设卫,由部族首领任卫所指挥、镇抚,并给予诰印、敕书、冠带。

随着部族之间战争的发展,女真各部力量得到重新组合,至明万历年间,女真分化成建州女真(浑河上游)、海西女真(松花江及支流一带)、东海女真(绥芬河、珲春河一带)三大部。

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的苏克素护河部努尔哈赤家族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攻打同部之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拉开起兵序幕,并逐步攻打其他部落,五年后统一建州女真,复经过30年的征战,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期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将所属女真人皆编入八旗,正式确定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确立使得原来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的各部族民众,以八旗这种行政组织结合起来。朝鲜人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称这种变化为:

 

前则一任自由行止,亦且田猎资生,今则既束行止,又纳所猎。

 

皇太极时代,又以来降、来附的蒙古人与汉人设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至此,八旗的格局已定。

清朝入关后,八旗人获得远超越普通民众的利益,朝廷推行旗民不通婚、旗民不交产、旗民不同刑的政策,社会上也只论旗民,不论满汉,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旗人”这个概念的认同。共同的文化与利益认知使得“旗人”这个政治、文化集团逐渐巩固下来。

(二)八旗中的“满洲”概念

满洲之名,最早见于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10月13日的诏谕,云:

 

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每有无知之人称之为“诸申”。诸申之谓者,乃席北超墨尔根族人也,与我何干?嗣后,凡人皆需称我国原“满洲”之名。倘仍有以“诸申”为称者,必罪之。

 

在这里,皇太极将满洲(建州女真)与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并提,作为国家(部族)的称谓。

实际上,哈达、乌拉、叶赫、辉发是海西女真中势力比较强大的四个部族,并称“海西四部”,四部后皆为金国吞并。海西四部的势力既没有达到国家的地步,亦难以作为女真各部统一的国家名称。

在诏谕中,皇太极所谓的“诸申”指的就是女真,不过,皇太极忌讳这一点,将这一名称特指为“席北超墨尔根族人”。但是,按照皇太极的说法,满洲既然与海西女真的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并列,相提并论,则“满洲”应该视为“建州女真某部”的称谓才是。

实际上,皇太极有意用“满洲”这一词汇作为建州女真和清国(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金”改为“清”)的代称,令“嗣后,凡人皆需称我国原‘满洲’之名”。

这种将国、族同看的事情并非皇太极一人。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镶红旗秀才胡贡明奏本云:

 

皇上谕金、汉之人都要读书,诚大有为之作用也。但金人家不曾读书,把读书反看作极苦的事,多有不愿的。《胡贡明陈言图报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

 

皇太极称国为“满洲”,并以之与海西四部名称对列,而胡贡明则将国名“金”作为“满洲人”的代称。

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概念(皇帝的家族、国家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不仅如此,皇太极也将“满洲”作为清国统治下女真各部的统称,他在一道诏谕中明确说:“朕仰蒙天眷,抚有满洲、蒙古、汉人众。”《清太宗实录》卷十八。故而,乾隆年间的礼亲王昭琏解释“满洲”的意思时称:“以本部所属者为满洲,蒙古部落而迁入者为蒙古,明人为汉军。”昭琏:《啸亭杂录》卷十《八旗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