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微针系统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针灸疗法基础上又“创立”了十几种类针灸疗法,一般称之为微针系统,如头针、耳针、面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腹针、脐针、腕踝针、尺肤针、手针、第2掌骨全息疗法、足针等。
彭静山开创的眼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他把眼周按照八卦而谓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经区”改用的八区13穴,总名为“眼周眶区穴”。其中,1区为肺、大肠,2区为肾、膀胱,3区为上焦,4区为肝、胆,5区为中焦,6区为心、小肠,7区为脾、胃,8区为下焦(图6-23A)。
图6-23 各种微针疗法穴位及反射区分布图
面针疗法指针刺面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于1960年始见报道。该法穴位以《灵枢·五色》中面部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并将之分为额区、鼻区、眼区、口区、耳区、颧区和颊区,每区均有面针专穴(或单或双)。面针穴位共计17对34穴。其适用范围较广,凡针刺疗法的适应证均可使用(图6-23B)。
鼻针疗法是在鼻部范围内的一定穴位上进行针刺,借助脏腑、经络的联系以治疗多种病症的一种针刺方法。鼻的穴位分为3条线23个刺激区(图6-23C)。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倡导的新针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该疗法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图6-23D)。
手针足针疗法是在西方反射疗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针刺点十分条理而规律地分布,也是按照躯体部位的相对投影而确立手足部与整体间的关联(图6-23E、F)。
耳针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针疗法。《灵枢·口问》有关于“耳者,宗脉之聚也”的记载,但没有临床记录。法国Nogier于20世纪中叶提出了耳针疗法(参见第十七章),当时仅提出42个耳穴点。耳针疗法在1958年传入中国后得到充分发展,耳穴数不断增加。1992年国标耳穴为91个。但耳穴从来就是不定数,目前已经超过200个(图6-24),问题是医生能准确定位吗?
图6-24 Nogier创立耳针疗法仅从简单的倒置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在耳廓上的投影定位穴位(A),国标耳穴为(B)91个,但目前耳穴数已达200多个(图C中标记的穴位有175个)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指日本平田内脏吉于1913年用测定皮肤温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可以分别反应到身体的12条反应带(图6-25A)。这12条反应带无论是在躯干、四肢或头面部均呈现轮状分布。在躯干部位的12条反应带的位置大体与海氏(Head)带相符,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疗法在日本仍有市场。
图6-25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和张颖清十二生物全息穴位带分布
1973年,张颖清提出了人的第2掌骨侧有一组有序的穴位群,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穴位全息律和生物全息律。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全息律都胎生于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的理念,只不过平田的理念是以头部、躯干、四肢划分区带,张颖清是在此基础上细分为以长形骨为区带。他提出人体任一长骨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人体部分的穴位与人体的对应点在头部、躯干和下肢是以向心端方向有序排列;为了迎合对立两极相连(即头与足两极相连)的构想,无可奈何在上肢部分只能改为向离心端方向排列了,给以第2掌骨侧为代表的穴位全息论留下了“理论”空想的硬伤(图6-25B)。从张颖清给出的穴位全息律图和第2掌骨侧全息穴位群详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的第2掌骨节肢、桡尺骨节肢、肱骨节肢、股骨节肢等都像缩小了的人体,每个骨节顺序排列着一个完整个体。
张颖清认为,第2掌骨等节肢系统不但携带有整体形态学信息(图6-25C),还含有整体上器官或部位的病理学信息,即当整体上的部位或器官有病时,这些节肢系统上的对应穴位会发生病理反应。利用第2掌骨等节肢系统的全息穴来诊断和治疗整体上各器官或部位的疾病的方法就是生物全息诊疗法。据称,生物全息诊疗法用于200多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都在90%以上。
细察各种微针疗法提供的报道(郭长青.中国微针疗法,2007;学苑出版社),对许多疾病的临床疗效都高得惊人,一些难治性疾病(如中风后遗症舌针的治愈率高达40%)都有80%以上的效果;大多有效率都在90%以上,甚至达100%。微针疗法如此简单又如此奇效,真使5年寒窗的莘莘学子和专家教授汗颜了,何不花上几天时间学会几项带有全息密码的微针疗法闯荡天下?
问题还在于,微针疗法之间有强烈的排他性,相互矛盾而不兼容。张颖清的头部全息穴位的排列与头针穴位、面针穴位、眼针穴位、鼻针穴位相矛盾。如在目内眦外的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主目视不明,故名睛明;在经外奇穴中尚有与治疗眼疾相关的几个穴位(如下睛明等)。但在彭静山的眼针疗法中,此穴区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病。在鼻针疗法中,此区用于治疗乳房疾病,同时又与心肺有关。在张颖清的全息疗法中,该部位与肝胆相连。在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疗法中,此区又与肾相关。在新穴范畴中,该部位是升麻穴(郝金凯),主要用于腹部手术麻醉(图6-26)——您针刺这些矛盾的穴位时究竟会产生哪种系统穴位的效应?这些穴位主治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祈祷?在不同版本的微针系统或经穴的主治狭路相逢时我们该请教哪位圣贤?
图6-26 睛明穴区不同系统的穴位分布发生重叠,效应会大相径庭吗?
即便是经络理论指导下的穴位分布也有时难以自圆其说,董氏奇穴和郝金凯经外奇穴也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但更偏重临床实践,有些奇穴或新穴与经穴位置很靠近但主治却可能大相径庭(图6-27)。
图6-27 躯干背部(A)、上肢前侧(B)和下肢背侧(C)经穴,董氏奇穴和郝金凯经外奇穴以及王富春编著的《新穴奇穴图谱》诸穴位组合而成(同一部位穴位不重复标记)。可以说,我们按图定穴很容易,寻找非穴位很难,而且还有很多其他著作中的新穴或奇穴难以加画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