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疼痛的心理学
关于疼痛目前最为广泛公认的是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给出的定义:即“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复杂结合的主观感受”。近20年来,疼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为心理学家们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对临床治疗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空间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等方面均能产生影响,同样,疼痛在其信息传递的任何水平、环节上也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大多数患者中,持续疼痛总伴随着自主神经反应,表现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易愤怒、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疼痛→失眠疲乏→疼痛→失眠心理障碍”的恶性循环。抑郁状态能改变疼痛信号的传递,降低患者应付疼痛的能力。据报道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在40%~60%,其中的数据差异可能与所研究疾病的类型、诊断标准、评估工具表及所研究样本的人群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表现在疼痛的各个环节上,而且同医学和生物力学因素相比,心理因素更容易引起功能障碍。心理因素包括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抑郁、焦虑等)、认知的偏差(对疼痛的态度、认知模式、恐惧-逃避反应)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如灾难化)等。
一、疼痛形成的心理过程
有研究将痛觉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模型,初始是“感觉辨别阶段”,与疼痛感觉特征的即刻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运动系统的激活及疼痛产生的环境背景有关;第二阶段为“即刻不愉快感”,反映了个体即时的情绪反应,与个体对当前疼痛的评价有关,有较少的认知活动参与;第三阶段为“延伸的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涉及疼痛远期意义的反思和认知过程,其中会出现抑郁、焦虑、挫折感等多种情绪的反应;第四个阶段是外在的“行为学表达”,该阶段对于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疼痛的心理学因素
疼痛的引起,除器质性病变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疼痛发生的冲动信号起源于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有关外,还受到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中,同样性质、同种刺激、程度的创伤发生在不同患者身上,往往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反应却各不相同。这也说明,不同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认知各有不同,因而在对疼痛的反应及表达上才会出现不同差异。影响患者疼痛反应的主要心理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情绪
疼痛除了表现为一种躯体症状外,还伴随着情绪反应。一般而言,躯体的疼痛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也会反过来影响对躯体疼痛感的认知。与疼痛相关的情绪主要以负面的为主,常见的有抑郁和焦虑。患者的性格、文化修养、幼年经历、既往经验、体质、年龄等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愉快、兴奋、有信心等一些积极的情绪会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相反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则会使患者的疼痛感觉增强。
(二)人格
人格特征是由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稳定,会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特有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不同的人格特质可能改变疼痛程度的主观体验和疼痛持续的时间。也有研究证实,人格对于疼痛各个阶段会发生选择性的影响,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倾向于更频繁地表达他们的疼痛。
(三)认知
认知可以通过影响情绪和行为而影响对疼痛的感觉。疼痛是人的一种主观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患者的认知特征也包含着对疼痛的认知评价,包括对疼痛的意义、来源、损害程度、转变的可能以及未来情况预期等的评价。注意和记忆两种认知能力受疼痛影响较大,当个体经受疼痛刺激时,其注意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以及记忆的程度与时效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自我效能感和预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对疼痛患者而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减轻抑郁,消除应激,解除疼痛,降低残疾程度,反之,则会加重疾病的程度。同样,自我效能感也与患者以往治疗经验的成败、对其他疼痛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疼痛患者的求诊过程中,医务人员恰当的情绪表达及言语评价、适度的语言鼓励与指导对患者建立疾病转归的良性预期至关重要。
(五)应对技能
疼痛患者所掌握的应对方式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会影响到患者对疼痛的感觉、耐受疼痛的能力以及维持生活的水平。
(六)错误认知
错误认知会直接影响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认知与患者以往的经验态度及假设也有关联,因此患者以往对疼痛的负性认知会影响目前对疼痛的反应,而负性认知与负性情绪互相加强,恶性循环,也会加重疼痛的程度。
三、疼痛患者的心理评估
当患者的主诉症状和疼痛程度超过了其体征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心理评估可以显示患者对疼痛的心理反应,如工作问题、家庭压力、抑郁成程及其他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时应首先了解患者以往的就诊记录,重点采集躯体方面的病史。要仔细弄清患者以前用过的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药物成瘾的可能性,睡眠问题及性功能状况,还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患者所受的教育,工作经历以及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在评估中是很关键的。从这些信息中,医师就患者应对能力的强弱给予评估。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以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为主获得信息,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等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一)心理评估的意义
心理评估是用来描述与疼痛、痛苦和失能有关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这包括各种各样的过程,例如社会和环境因素对患者疼痛行为、抑郁和活动回避(认为活动可引起疼痛)的增强作用。心理评估还可揭示与患者目前问题有关的心理社会史的各个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史(例如抑郁)、药物滥用或依赖、职业问题、疼痛或慢性疾病的家庭作用模式、新近的生活应激等常常可增强对其目前疼痛问题的理解。为了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治疗,对于一个特定患者和疾病来讲,心理评估的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确定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和行为治疗方法是合适的、必要的、有效的。对疼痛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可获得以下十分有用的信息:①明确导致患者疼痛和失能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②阐明慢性疼痛问题对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的影响;③为有效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重要信息。
心理评估不能为疼痛原因提供明确的信息,正如存在阳性体征结果并不意味着缺乏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一样,存在可能影响疼痛和失能的心理因素并不能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反过来阳性体征的缺乏也并不表明疼痛一定是“精神性的”。大多数慢性疼痛综合征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共同影响。如果患者的疼痛被称为“精神性的”,患者常常认为该术语意味着其疼痛是不真实的或臆想的,从而患者的反应是愤怒和抵触的。这不仅会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可对患者就诊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心理评估的意义就是需要与每位就医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心理评价,并理顺其疼痛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因果或伴行关系,为进一步的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的收集。
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疼痛患者心理活动方面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了解被评估者心理特征,作为心理护理和选择医患沟通方式的依据;评估个体压力源,压力反应及其应对方式,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计划;对受试者常见心理问题进行量化和分级。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对疼痛患者的心理评估应大体涵盖五个项目:①个人行为方面,如个人衣着、饮食、卫生习惯;②心理行为方面,如个人生活、行为动机及沟通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③社会行为方面,如家事的处理、社交活动和工作情形;④医疗行为方面,如个人接受健康检查、门诊治疗及服药情形;⑤患者家属及患者的互动行为,如家人与患者的沟通情形及对患者的态度。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
1.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两个方面。历史调查主要包括求医记录、检验资料和向了解被评估者过去经历的人调查等内容。现状调查主要围绕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调查对象包括患者本人及其陪同人员。调查方式除一般询问外,还可采用调查表(问卷)的形式进行。
2.观察法
是通过对患者表现直接或间接(通过摄影录像设备)的观察或观测而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种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中,患者的行为不受观察者干扰,按照其本来方式和目标进行所得到的观察。后者指在经过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所进行的观察。观察法的优点是材料比较真实和客观,对儿童的心理评估以及对一些精神障碍者的评估而言,观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3.会谈法
会谈法也有称做“交谈法”、“晤谈法”等。其基本形式是一种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会谈的形式包括自由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两种。前者的谈话是开放式的,气氛比较轻松,患者较少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后者根据特定目的预先设定好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谈话内容有所限定,效率较高。会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评估者掌握和正确使用会谈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会谈技巧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如表情、姿态等)两个方面。在言语沟通中,包括听与说。在非言语沟通中,可以通过微笑、点头、注视、身体前倾等表情和姿势表达对被评估者的接受、肯定、关注、鼓励等思想感情,从而促进被评估者的合作,启发和引导他(她),将问题引向深入。
4.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可以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系统评定,并且测验一般采用标准化、数量化的原则,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参照常模进行比较,避免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心理测验的应用范围很广,种类也十分繁多。
(三)心理评估的内容
对患者心理评估的要素通常应包括以下部分:①对压力的反应,由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可以预测他对问题的解决能力;②人际间关系,借观察个人与周围人物关系的亲疏可以评估该人对人际间的需要及其自尊;③动机和生活方式,由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层次;④思考和言谈,评估患者的思考过程可以区分精神病患者及其他异常状况,更可以了解个人受其潜意识的支配情形;⑤非言语性行为,姿势、表情、动作、外观等非语言性的讯息内容更容易表达出一个人的反应;⑥情绪的控制和自我认识,个人的感觉是他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自我认识对个人的行为又有绝对的影响;⑦外在资源,将患者当做一个系统,需要认识患者的外在资源,增进对患者的了解。患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无形的资源,以及护理人员本身能为患者做些什么也应列为评估范围;⑧潜能及个人长处,包括人格特质和适应特征;⑨身体健康状况,将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形与其他相关的资料以及行为做综合性评估与处置等。
1.一般内容
疼痛患者的评估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技巧,与患者当面交流的形式可以对患者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另外还可以采用填写表格的方式,提供全面的病史,但容易使患者对医生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使医生在心理评估时与患者更容易交流,现将主要评估内容叙述如下:
(1)主诉:
可以了解患者本人对疼痛的认知程度、对疼痛的描述等。
(2)现病史:
包括疼痛的发生过程、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诱发因素、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伴随症状以及目前采取的治疗等内容。
(3)既往史:
包括过去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是否有手术或外伤史、是否接受过何种治疗、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和药物滥用史以及是否有烟酒嗜好等内容。
(4)家族史:
家族成员是否有类似的疼痛症状、家族成员有无其他的疼痛症状、家族成员有无伤残性疾病、死亡家属的死亡原因、家族有无遗传性疾病。
(5)职业和社会环境:
是否有过战争经历、曾接受过何种教育、目前从事的职业、目前是否因疼痛丧失了工作能力、目前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参加休闲娱乐活动、能否满足医疗费用的需要、疼痛是否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
(6)婚姻状况:
目前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
2.疼痛病史和目前的主观体验
(1)疼痛是如何发生的、疼痛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了使患者叙述发病的整个过程,按患者的思路和语言描述有关疼痛的问题。医生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痛苦是什么?必要时可以对叙述模糊的地方进行更详细的提问。在提问时要使患者的叙述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注意疼痛的时间、特点,如损伤后疼痛是立即出现,还是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后出现;疼痛程度是比较稳定还是逐渐加重。
(2)疼痛像什么、如何描述感受到的疼痛:
这一提问实际上包含了对疼痛性质的描述,允许患者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患者的描述再提供给患者规范的描述词汇和常用术语。由于疼痛性质的描述有助于疼痛的分类,正确地反映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是极为重要的。
(3)疼痛的部位、向何处放射:
疼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有些患者的疼痛定位不确切,这与导致疼痛的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因此在诊断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在描述疼痛部位时,应使用人体轮廓图,请患者在图上标明疼痛的部位和范围,并将不同部位的疼痛轻重加以区别。注意识别患者是否存在牵涉痛,如有应标出疼痛的放射部位和范围。
(4)疼痛的强度如何:
疼痛的严重程度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其受患者的体质、耐受力、心理状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对疼痛强度的感受个体差异非常大。疼痛强度的评估一般对诊断无太大的帮助,但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却非常有价值。
(5)疼痛与时间有何关系:
疼痛的时间特点是什么。疼痛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季节有什么变化?疼痛在时间方面有无规律?如偏头痛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关节痛会因为天气寒冷而加重吗?疼痛的时间因素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在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意。
(6)使疼痛减轻或加重的因素是什么:
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对减轻或加重疼痛的原因加以了解,帮助患者明确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因素,并指导患者如何避免。有些诱发或减轻疼痛的因素可能对诊断有帮助。
(7)疼痛发生时有无伴随症状:
疼痛的伴随症状常常可以提示疼痛的原因和性质,为诊断提供线索。例如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颜面潮红、疼痛部位皮肤温度的变化等,对临床诊断均有价值。
(8)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
疼痛肯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疼痛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扰对评估病情和治疗均有帮助。例如,疼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吗?患者因为疼痛丧失工作能力了吗?患者因为疼痛失去工作了吗?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乐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吗?
(9)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对相应的疾病做检查,以防止发生误诊、误治。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注意有发生末梢神经炎的可能。
3.患者及其重要亲属的疼痛认知模式、期望和目标
在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和在为患者治疗做最佳准备的过程中,弄清患者及其重要亲属对患者疼痛原因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和目标十分重要。了解患者或其家属对其疼痛发生的看法、对其发生原因的推断有利于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定,为进一步采取客观评价工具提供参考。但是在临床面谈中,经常存在患者或其家属对疼痛症状存在的异常情绪反应,譬如抑郁、绝望等,对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缺乏信心,不接受治疗的阶梯方案,认为手术等有创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面对此类患者,正确的心理评估与科学的心理引导才能利于患者建立理性的认知与期望。
4.治疗史
了解患者曾经接受的治疗和目前的治疗有助于正确判断疼痛的程度。询问患者曾经去过哪些医疗机构就诊,接受过什么样的治疗,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注射治疗还是针刺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是否按照疗程完成的,治疗的效果如何,目前还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法等。面谈的过程中通过患者对自己曾经就医行为的叙述,可以间接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配合的态度,对下一步采取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5.药物治疗史
了解患者先前的药物服用史以及是否应用过镇静、抗抑郁等精神性药品,有助于了解患者对药品的依赖程度,也可以了解目前患者的疼痛症状与服用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镇痛治疗药物有:麻醉性镇痛药: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药物依赖性;非麻醉性镇痛药:包括人工合成的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与抗风湿作用。长期应用无耐受性和成瘾性;糖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抗休克作用以及对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局部麻醉药等,判断患者曾经使用的阶梯药物、疗效,为下一步评估诊断提供参考。
6.行为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行为理论学家开始关注疼痛。他们对疼痛行为展开了分析,并用相应的术语来定义这些行为,包括应答式行为:即个体对刺激产生的被动反应;操作式行为:个体的疼痛行为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得到强化,如经济上的补偿、逃避责任、获得别人的关心等。治疗目标也由减轻疼痛症状转变为同时减少疼痛行为、恢复正常活动和重返工作岗位等。80年代以后,认知因素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在个体对疾病的归因、期待、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感、应对、想象等一系列方面都展开了研究。评估疼痛行为的外在表现包括:情绪体验是否消极、自我调节能力是否减退、亲社会行为是否减少以及攻击行为是否存在等。在对疼痛患者的行为观察中应识别出需要进行调节的疼痛行为;找到出现在这些行为之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刺激;确定针对这些行为的强化刺激与惩罚方式。目标在于移除疼痛行为的强化因素,并且提供对好的行为的奖赏。疼痛行为的分析,还有其他的伴随行为特征:
自我限制活动:在一项神经血管反射研究中发现,如果使肢体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则会引起组织肿胀、皮温下降等变化。长期制动也会造成皮下组织纤维化以及肌腱和韧带挛缩。限制活动是阻碍慢性痛治疗效果的一大障碍,同时会导致肌筋膜炎性疼痛。许多纤维肌痛患者都有痛相关行为的恶性循环史。肥胖也是慢性痛的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在那些不能顺利返回工作岗位或恢复正常功能的患者中,78%是体重超标的。
疼痛学习和条件化:疼痛是可以学习的。疼痛患者可以学会在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或看到别人痛苦时感到疼痛,即疼痛完全是精神来源的。疼痛也可以发生条件化,疼痛行为会因某些事件而被强化,例如仅在家人出现时才表现出疼痛相关的行为。疼痛行为被强化后患者会觉得疼痛更加难忍,而消除这些条件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研究发现,疼痛行为并非患者的个体活动,还应包括他所处的环境,广义的疼痛行为定义是患者与其直属环境和疼痛之间的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以及其生活工作环境的相互影响可加重或缓解疾病的疼痛,这些关系即疼痛的社会行为,家庭成员、配偶、亲友、医-患关系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均包括在这些行为之中。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和心理情感的评估成为疼痛行为正确评估的重要内容。
7.职业史及现状
应了解患者的职业史、目前的职业状况。有研究显示,不同职业与疼痛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如工人、农民感受到的疼痛体验较公务员、科教人卫人员、商人等低。因此,疼痛患者的职业评估对了解疼痛发生的原因及辅助诊断有一定影响作用。如果患者目前没有工作,应询问患者再就业是否为患者渴望的现实目标?如果是,该患者以前从事的工作是否可得和可行?是否有必要进行再就业培训?如果是,再就业培训的费用如何投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在工作时受伤的患者享有的是薪水补偿收入。这些患者害怕丧失这种稳定的收入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对所从事工作感到厌恶或不可得的患者、对所从事工作(例如季节性工作)收入不可靠的患者或对害怕恢复工作再遭受损伤或使疼痛加重的患者对于因医学情况阻止其从事先前工作的患者,其可能会发现这种不能工作而致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作为治疗的部分,在进行治疗之前必须首先阐明这些相关的问题,否则治疗成功的机会将明显降低。例如,疼痛造成患者失眠了吗?患者因为疼痛丧失工作能力了吗?患者因为疼痛失去工作了吗?疼痛使患者家庭的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疼痛是否使患者失去了生活乐趣?疼痛是造成患者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吗?
8.社会史
应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网方面的信息、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疼痛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干扰以及家属和他人对其的支持情况对评估病情和治疗均有帮助。患者已有的生活经历对于疼痛有显著影响。临床观察多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手术时患者未感到剧痛和心理恐惧,那么二次手术时其对于疼痛的担心和疑问会明显减少。相反,如果首次手术曾引起过难以忍受的疼痛,则二次手术时就会对疼痛极度恐惧。而且,还应询问患者儿童时期的成长过程,对判断疼痛的原因及诊断也有重要影响。如一些父母对儿童轻微的外伤就大惊小怪,而有的父母却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也会使人对疼痛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可见,先前的社会生活体验对疼痛患者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部分疼痛患者因患病可导致自身收入减少、社会关系疏远同时增加家庭负担等社会情况,面谈时都需要将患者目前的社会经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中,才能对患者进一步作出客观评价。
9.应激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目前,已将常见的应激源分为4类:第1类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变故,如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等;第2类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如来自家庭、工作及人际关系的困扰;第3类为工作相关应激源,如劳动条件、工作负荷、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负责态度、职业性人际关系等;第4类为环境应激源,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如地震、洪水等。无论是哪一类应激源,若长时或过强地刺激人体,而人体又不能根据环境进行自我调节时,均可能诱发心身疾病。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疼痛刺激的存在,对患者而言,本身也是应激源。因为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甚至情绪的异常,会加重患者的异常心理反应。正确评估患者的应激状态,有利于进一步的心理疏导与治疗。
10.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因为长期疼痛体验的存在以及多次就医行为的困难,有些强烈的情绪异常会演变为心理的疾病。长期承受疼痛带来的痛苦的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利于指导慢性痛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疼痛会导致功能残疾和应激,这些又会加重疼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社会支持、抑郁性疾病.以及药物滥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痛转变为慢性痛。当慢性痛患者存在心理、用药、家庭问题、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使问题愈加复杂化。
研究发现,40%~60%的慢性痛患者都伴随抑郁症状。疼痛可以引起抑郁,抑郁也可以引起或加重疼痛,孰因孰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慢性疼痛和抑郁会共存,需要同步治疗。临床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治愈慢性痛。焦虑和恐惧都是由于患者对身受的痛苦失去控制感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治疗疼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其恐俱和提供心理支持,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减轻疼痛,而且会大大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临床中还有一种疼痛疾病为幻肢痛,幻肢痛现象是因截肢或外伤而使人失去身体某一部分后仍持续感知那部分肢体存在或者出现疼痛的现象,分为幻肢感、幻肢痛和残肢痛,这种疼痛属于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虽然心理因素没有直接参与其发生,但是却影响其发展进程和严重程度。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影响疼痛判断上的失误,引起患者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情绪低落抑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行为意识的改变。
(四)心理评价的工具
人的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的特征,需要借助于专业的心理测评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到人的内在特质。心理测评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首次提出,卡特尔通过设立了16种人格心理测量量表来对人的性格特征来进行划分。此后众多学者纷纷开始介入心理测评领域,并在卡特尔量表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多种测评工具。心理评价的主要功能有:鉴别功能,心理评价作为一种工具能够鉴别出患者的心理特质;预测功能,是心理评价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评价工具的使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了预测性的归类,区别出其心理特质的种类,利于心理存在问题的诊断;导向功能,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将患者心理特质中的不足进行了解,为进一步的心理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1.明尼苏达州多形式个性调查表
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S.哈撒韦和神经精神病教授J.C.麦金利共同制订的一种自我报告形式的个性调查工具。简称MMPI。1939年,哈撒韦和麦金利试图利用经验法制定一套能够协助精神病医生进行客观诊断的工具。他们参考了多种个性量表、临床报告、病历、医生谈话的笔记及患者的日记,从中选出1000个有关的项目,在正常人与患者中反复试用,不断筛选,从中确定了504个项目构成此表,并于1943年作为一项心理测验方法正式出版。1946年~1951年,该调查表的制定者又将项目增为550个,加上重复的16个项目共566个,成为MMPI最初的分组式。1966年,他们又将此表题目顺序重新排列,把常用量表的项目集中于前399项,使之既便于计分,又不影响其可靠性。这种经过改编的调查表称为R式表。
MMPI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65个国家使用。翻译成115种外国文字。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我国中科院心研所宋维真1980年组织修订,1984年确定中国常模。MMPI属自陈量表,采用经验法编制。主要功能:人格鉴定,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的研究。
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题目组成包括14个分量表、4个效度量表、10个临床量表。还包括附加量表,如外显焦虑量表(A)、抑制量表(R)、自我力量量表(Es)麦氏酗酒量表(MAC—R)等。每个分量表有若干条目但数目不同,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每一个条目回答“是”或“否”,另外可选“弃权”。测验形式包括卡片式(个别测验)、手册式(个别或团体测验)、电脑式(个别或团体测验)、人机对话、录音带式、简略式等。
MMPI量表的判断标准,按中国标准T分>60分为异常或偏离。包括单因素分析法:以T分超过70分为高分,按各量表诊断分析;两点编码法:从大量MMPI的临床研究中,经过有关专家反复验证,进一步提出了两点编码的解释。所谓两点编码就是将出现高峰的两个量表的英文符号联合起来,其中分数较高的写在前面。如各临床量表的高分点很多,则应逐个配对解释,尤其要对最高点特别重视。
使用MMPI量表的注意事项:进行测试之前,一定要让被试者知道这个测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他的好处,以便得到他的合作。并详细记录测验时被试者的表现;应该向被试者讲清楚,如果他遇到什么问题不能回答,可以空下来,但应尽量回答,不要让空着的问题太多。还要告诉被试者不要对每个问题做过多的考虑,个性各有不同,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好与不好,完全不必有任何顾虑;如果被试者问道,有些想法以前有过,而现在没有了,该如何回答?可以告诉他以目前情况为准;填答此调查表是个需要长时间而又枯燥的任务,如果一个人焦虑或情绪不稳定,这时可将测验分成几次完成。也可以用录音带或由一个固定的人将题目读给被试者听,由被试者或主试者记录下反应。
2.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编制的一种自陈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制订,1952年首次发表,1975年正式命名。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倾向量表(E),情绪性量表(N),心理变态量表(P,又称精神质)和效度量表(L)。有男女常模。P、E、N量表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L则上升。精神病患者的P、N分数都较高,L分数极高,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但项目数量分别由原版的97和107变为88及88项。因量表题目少,使用方便,比较适用。艾森克的三个人格度不但经过许多数学统计上的和行为观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实验室内多种心理实验的考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司法、教育等领域,适合各种人群测试。
EPQ测验的实施与计分:①手工操作,是常用方法。受试者根据问卷上的问题,在答卷上逐条作答;主试者用记分键来计算得分,并根据得分作解释。EPQ的成人和儿童问卷包括P、E、N和L四个量表,各量表又分别包括不同数目的项目。一个项目只负荷一个维度因素。每一项目只要求回答“是”或“否”,而且一定要作一回答。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为了节约问卷纸和方便计分,可将问卷纸与答卷纸分开。受试者将问卷与答卷的题号对齐,然后逐条回答,只需在“是”或“否”上划一圈便可;②机械操作,现已在PC1500、苹果Ⅱ以及IBM PC/XT等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上编制出不同的处理程序。其中,仅以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DXC多项心理测评仪”为专用机。受试者可根据荧光屏、幻灯片或问卷上显示的指导语和各项问题,依次按“是”或“否”键。回答完毕后,结果自动打印出来,并绘制出彩色剖析图。
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和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关于各量表的简要解释分述如下:E(内向-外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N(神经质):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神经症。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是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
3.抑郁症调查表
(1)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使用简便,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只是对严重迟缓症状的抑郁,评定有困难。同时,SDS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SDS反映抑郁状态的4组特异性症状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2个条目;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夜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8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精神运动性抑制和激越2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共8个条目。
SDS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按照症状出现频度评定: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依次评为1、2、3、4。反向评分,则依次评为4、3、2、1。自评结束后,把20个项目中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分数。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总分的的分界值为41分,即总分≥40分要考虑有抑郁症状,需要得到专科医师咨询或就诊(表1-5-1)。
表1-5-1 抑郁自评量表
(2)Beck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eck AT编制于20世纪60年代,后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BDI早年的版本为21项,其项目内容源自临床,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患者可根据一周来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全部21组都做完后,将各组的圈定分数相加,便得到总分,根据分数评定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但是有些抑郁症患者,特别是严重抑郁者,不能很好地完成21项评定。Beck于1974年推出了13项版本,经实践认为新版本品质良好。
4.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国外研究认为,SAS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而焦虑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所以近年来SAS是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
评分方法: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l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注∗号者,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
分析指标: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或者可以查表作相同的转换。结果: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由自评者评定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再乘以1.25以后取得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结果的解释: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注意事项:由于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故SAS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关于焦虑症状的临床分级,除参考量表分值外,主要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要害症状的程度来划分,量表总分值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表1-5-2)。
表1-5-2 焦虑自评量表
5.症状自评量表(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又名90项症状清单。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是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者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1分代表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分代表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代表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分代表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分代表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SCL-90包含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SCL-90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本测验不仅可以自我测查,也可以对他人(如其行为异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进行核查,假如发现得分较高,则应进一步筛查。
6.常用心理评价的量表分类:
(1)人格评价量表:
EPQ人格测试(成人);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气质测试;性向测试;明尼苏达(MMPI)多相人格测试;心境投射测验等。
(2)智力评价量表:
韦氏智力测验(儿童);画人智力测验;瑞文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成人);幼儿智力测验;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等。
(3)心理健康测评:
90症状清单(SCL-90);抑郁状态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PI);焦虑自评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等。
(4)心理状态测评:
成人人际关系量表;成人心理压力量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心理适应性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心理年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情商测试等。
四、疼痛患者的心理治疗
疼痛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现过程。在慢性疼痛中,心理表现尤其突出。因此疼痛治疗时,在治疗器质性疾病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亦称精神治疗(psychological treatment)或谈话疗法(talking cure)。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来影响及改变患者原来不健康的认识、情绪及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其心理状态,端正对疾病的认识,解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或缓解患者现有症状的目的。
(一)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手册和情绪管理手册发放等形式,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教育。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对疾病知识不同的需求、患者的文化层次、年龄选择适当的内容及教育形式,从而使患者不仅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就医的依从性。
(二)支持心理疗法
心理支持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是最基本的。支持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心理治疗方法。支持心理疗法是心理医生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采取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说服、消除疑虑、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心理压力,以度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三)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抑郁和焦虑。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患者对自身疼痛的负面认识,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控制感。而行为疗法的依据是通过一些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信仰、期望和应对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作为对药物治疗的补充。研究已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在提高患者对各种伤害的忍受度中发挥的作用。而这种疗法的临床意义也在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中得到了证明,这其中包括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烧伤清创、术后疼痛、癌性疼痛、腰背痛、四肢疼痛、灼性神经痛、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痛、非典型性胸骨疼痛、复合局部疼痛综合征、多相式样的慢性疼痛综合征等。
(四)放松治疗
放松治疗是一种通过患者的主动放松来增强对体内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适合于各种心理特质的人群,且操作简单。放松方法主要包括呼吸训练、三线放松、渐进性放松、瑜伽、气功等内容。患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使呼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放松,头脑清醒,身体舒适的感觉。
(五)暗示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有3个基本要素:诱导、治疗性暗示和终止催眠。在开始治疗前,应首先测试患者的暗示性的高低,暗示性高的人催眠容易成功,效果较好。诱导是促使患者从平常的清醒状态变为一种有利于暗示发挥作用的想象性投入状态。分离性感受是使催眠区别于非催眠体验的关键。在疼痛治疗中,催眠激发了患者从意识中分离出痛苦的能力。一旦患者体验到了分离,便可以对他们实施治疗性暗示,即分离疼痛症状。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治疗性沟通。在经历了治疗性暗示后,催眠体验趋于尾声。催眠疗法可以用于多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在急性疼痛中,对于正在遭受疼痛折磨、接受术后护理或因疾病和外伤而丧失能力的患者,分离性暗示可以使重度疼痛患者从疼痛及伴随疼痛的不愉快感中解脱出来,并产生高度的舒适感。暗示催眠疗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患者放松,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痛阈水平,从而减轻终止疼痛。
(六)集体心理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患者安排成一个小组,定期在治疗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治疗性聚会,主要讨论疾病及疾病带来的问题。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下,利用集体对参与者的相互影响、诱导和帮助,促进各成员对自身存在问题的自我领悟和认识。这种治疗有利于帮助患者谈论及面对害怕和焦虑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心理冲突,消除精神症状。
(七)减轻有创操作引起疼痛的方法
临床的有些有创操作往往会使患者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由此会造成患者对治疗的不配合等现象,恰当运用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减轻以上问题。首先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操作前的解释,使患者建立疼痛感觉的预知,然后,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分散注意力、放松和引导想象等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和担忧,引导患者参与治疗的不同阶段。对于儿童患者,根据年龄特点可以采用图文并茂式图片资料或模拟情景式讲故事方式做好操作前宣教,操作过程中主要应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减轻操作引起的痛觉感受,如播放儿童音乐、影片、提供适当玩具、将操作过程演变为游戏等方式。
疼痛是一种感觉,同时又是一种不愉快、不舒适的情绪反应。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界对疼痛的心理学治疗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干预也已从个体心理治疗朝着群体治疗和多学科合作治疗的方向迅速发展。在传统的疼痛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学治疗已成为疼痛治疗的趋势所在。因此,掌握疼痛的心理学理论,正确辨识影响疼痛发生的心理学因素,必将有助于临床对急慢性疼痛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宗 倩)